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4:49:5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
?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_”和“客船”。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津亭
2.D?
3.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小题1: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小题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分)
小题2: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
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小题2:由诗歌尾联来看,本诗主要运用了借典的表现手法,以苏武进行类比,借古讽今,表达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课内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9.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2)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5)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苏洵《六国论》)
(8)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赢得仓皇北顾。
(4)戍卒叫
(5)一尊还酹江月?
(6)舞榭歌台
(7)其实百倍
(8)如怨如慕?不绝如缕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暇”“仓皇”“戍”“酹”“榭”“缕”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小题1】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小题2】诗句以景作结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要读懂诗中各句意思,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情况。诗的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因此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第三句“客来梦觉如何处”写诗人醒了,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浪接天”一语写得气势广阔,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此题,必须以题干中“以景作结”“含蓄别致”两个词语为纲进行分析。尾联中“挂起西窗浪接天”一语,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这种以景作结的手法,使诗歌的结尾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①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②。
  【注】①行人:指因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也可)。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意对即可)
(2)表达了作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还运用了象征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