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及帝杀王轨 / 之仪固谏 / 帝怒 / 欲并致之于法 / 后以其谅直无私 / 乃舍之
小题5:(1)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犯颜”1分,“见”1分,语句通顺1分)(2)面临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授”1分,“夺”1分,“何以”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结合文意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判断正误。“恨”今译是仇恨的意思,在古义中常常解释为“遗憾”。考点:
小题2:A项都当副词“竟”讲;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递进;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
小题4:考生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例如句末语气词的标志,语言标志“曰、云”等标志,固定的文言结构等等,还要能弄清文中的地名、人名。朝代、官职名称等等。此题考生根据人名“之仪”“王轨”“帝”,虚词“乃”很容易断句。
小题5: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犯颜”译为冒犯尊严;“见”这里表示被动,译为“被”(2)关键词“夺”译为改变;“何以”就是“以何”,译为用什么。
参考译文: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史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王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宣帝去世,刘昉、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昉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存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3分 )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分)
(2)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3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
(2)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3)略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关键点:(1)“因”:趁机,“勒”:统率,(2)判断句,状语后置,(3)定语后置,“上”:在地上,“下”:在地下,词类活用“一”:专一,句意通顺。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如(2)中“多”“工”易翻译错误,应特别注意。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参考译文】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县人。性情宽厚,很少谈笑,有奇特的节操。高宗前往东都,留皇太子在京师,让裴炎辅佐。皇帝有病,太子监国,下诏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商量处理政事,等到皇帝病危,接受遗命辅佐太子,就是唐中宗。
中宗想要任命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同意,皇帝发怒说:“我即使有意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难道又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吝啬侍中这一职位呢?”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宣布武后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说:“我有什么罪?武后说:“将天下交给韦玄贞,难道没有罪吗?”便废皇帝为庐陵王,改立豫王为皇帝。裴炎因为制定谋策的功劳,封永清县男。
武后执政后,逐渐放纵,于是武承嗣请求建立七庙,追封自己的父祖为王,裴炎上谏说:“太后是天下的母亲,以盛德临朝听政,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武后说:“吕氏的封王,是将权力交给活人,如今我追封的是祖先,存亡互异,怎能相提并论呢!”裴炎说:“蔓草难以对付,不可任它萌芽生长。”武后不高兴而作罢。武承嗣又劝说太后诛杀汉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断绝李唐宗族的希望,刘祎之、韦仁约畏惧沉默不敢说话,唯独裴炎坚持争执,武后愈加愤恨。不久,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然是皇帝,不曾处理天下事务。裴炎谋划趁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拘捕她,将国政归还天子。正值久雨,太后不出游而停止此事。徐敬业起兵,太后提议讨伐他,裴炎说:“天子长大了,不参与国政,因此小人有借口。如今假如还给儿子明君之政,逆贼不用征讨就会自行瓦解。”御史崔詧曰:“裴炎受先帝顾命之托,大权在手,听说叛乱不去征讨,却请求太后归还国政,此中必定有异图。”太后便拘捕裴炎押送诏狱,派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共同审讯他。凤阁侍郎胡元范曰:“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相继为他辩解,太后说:“裴炎谋反已有端倪,只是卿等不知道罢了。” 胡元范、刘齐贤说:“如果裴炎能谋反,我们也能谋反了。”武后说:“我知道裴炎谋反,你们不谋反。”便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裴炎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顺的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最终不屈服。官府抄没他的家财,没有一石粮食的积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伊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率,年六十一。年后才逾月,齐丘党与败。元宗叹曰:“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赠右仆射,谥曰康。
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七》,有删改)
①烈祖:指南唐创立者李昪,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养子。②元宗:指李璟,是南唐第二个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左右所谮谮:诬陷
B.元宗怜之怜:可怜
C.乃少瘳瘳:病愈
D.每以直言忤物 忤:触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机事多委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臣具以表闻
C.乃称疾纵酒,希复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虽其仇雠,不敢訾也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常梦锡品行方正的一组是
①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②首召见慰勉。③梦锡终日论诤。④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因辞不得请。⑤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善传于人。⑥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祖把常梦锡招至门下后,对其非常赏识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并让他在宣政院专管机密。
B.常梦锡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谏言修复旧典,被烈祖采纳。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了常梦锡,并对他抚慰勉励。
C.常梦锡对自己被钟谟等推荐做户部尚书深感羞耻,上任后,他只在文书末尾签字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应付公务。
D.常梦锡性格耿介,忠于朝廷,认为元宗不识宋齐丘朋党真面目,就直言进谏;元宗被迫自降尊号后,他认为自己有失辅佐之职。
小题5: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分)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1)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怜”应为“怜爱”“关爱”之意。结合上下文,元宗对梦锡是很欣赏的,所以用“可怜”一词不当。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从全文的感情色彩上来区分,对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意有的指导意义。
小题2:试题分析: A项,兼词,于之/句末语气助词;B项,连词,来/介词,用;C项,于是,就;D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点评:“虽”不是考纲要求掌握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但的确是常见虚词,所以作为考题也不为过。
小题3:试题分析:题干是“品行方正”,所以排除①⑤;题干中有“直接体现”,所以排除②。
点评:本题一个题目考了两个知识点:内容理解、表现手法。是一个较好的题。本题也可给命题者一些启示,尽可能的用较少的题量来包含更多的信息。
小题4:试题分析:原文“及受禅,……故机事多委焉”,由此可见,“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等内容是烈祖即位之后的事。
点评:文言文的文意理解题经常在时、地、人、事等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偷梁换柱、有的无中生有,有的混淆时地,本题就是混淆了时间,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应有意识的注意这些内容。
小题5:试题分析: 第(1)关键在于理解“至人”“神人”“圣人”的含义;第(2)句注意“故事”这一古今异义词;第(3)句要理解“恒心”这一古今异义词。
点评:本题所选全为课内文言文的句子,这是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但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应该在选文中至少考一句作为考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选自《孟子·告子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
(2)怀利以相接:__________
(3)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__________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
2.本篇采用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用原句回答)
3.下列句中加粗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鸡鸣而起
B.不远千里而来——苟为后义而先利
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蟹六跪而二螯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
4.本文在论证时分别从____、____、______三方面正反对比,形成了颇有气势的____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交战(2)交接、交往(3)侍奉(4)劝说
2.正反对比 怀仁义以相接
3.A
4.为人臣者 为人子者 为人弟者 排比
5.(1)我听说秦国和楚国交战,我将要去拜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2)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丢掉财利,而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跌倒
C.且尔言过矣过:责备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虎兕出于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小题3:以下几句话,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3分)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过:犯错
小题2:A项到,介词;B项在,介词;C项引进对象,不译,被,介词;D项对,向,介词。
小题3: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