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答:
参考答案:(1)答:“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小题1: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5分)
小题2: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忽”,迅速,快;“渐”,慢慢地。(1分)这两个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1分)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注意题目中的“夏日”),明月可爱而“渐”起,又表现出一种心理的愉快感受,(2分)才有了三四两句中散发乘凉和开轩闲卧的闲适。(1分)
小题2: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1分)悦耳清心清幽绝俗的境界使诗人想到音乐,要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1)分由“鸣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1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怀人”上来。(1分)这种“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1分)由景到情,层递自然。(1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此题属于炼字型题目。考生要注意此类题的答题步骤:一结合原诗给该字释义,二赏析该字所在诗句的内容,三分析该句所表达的情感。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 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 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才有了三四两句中散发乘凉和开轩闲卧的闲适。
小题2:该题可结合诗歌五至诗句的大意解答。三四句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五六句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 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 “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由景到情,层递自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竹枝词
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杨冠卿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注】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傅的?(4分)
(2)试赏析“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一句所蕴含的词人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1)①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②文学上,表现写作才华,作品流传千古。(2)①同情贾谊的怀才不遇。②抨击统治者的不用贤才。③以此自况,抒发对被罢官的愤慨。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小题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林。(1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
小题1: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诗前四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 比作“草木”,把“游历生活” 比作“梦”,最后再回答情感,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小题1:结合诗歌的后三联,要有具体分析,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作者被贬黔中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小题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1分)突出了贬谪地环境之恶劣,(1分)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铺垫。(1分)
小题1: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2分)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