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15:30:11 【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叡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德被重创走被:遭受
B.乘火行百许里以免乘:趁着
C.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诛:斥责
D.以在河北所遇也遇:遇到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故当以建邺为王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魏军于委粟津渡河乃设九宾礼于庭
D.若便舍舟,士卒必散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②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
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
B.仲德17岁时与王叡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
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
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
小题5: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3分)
译文:?
(2)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4分)
译文:?
(3)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
(2)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
(3)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


本题解析:
小题1:诛,诛杀,处死。
小题1:A.于是/通过,B.把……当成/因为,C.都是“在”,D.如果/你们
小题1:①指脱险有白狼相助。③学识渊博⑤非仲德所为。
小题1:“同慕容垂协同作战”错,“慕容垂”是作战对象。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县人。(他)说自己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其祖父王宏在石季龙时为官,父亲王苗在苻坚时为官,都官至州刺史。
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苻坚战败时,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睿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前秦军队很快溃败,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无法离开,趴在树林里。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经过这里,看见仲德吃惊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接着就渡河,仲德随之而过,与兄长王睿相会合。渡河之后到了滑台,又被翟辽留下,让他做将帅。几年后,仲德想南归,于是离开翟辽奔往泰山。翟辽追兵紧急追赶,夜间行路,忽然看见前方有极亮的火炬为他引路,趁着亮光奔走了百十里路,才得以逃脱。
仲德到姑孰投奔桓玄门下。赶上玄桓篡夺政权,仲德拜见辅国将军张畅,谈到国家大事。仲德说:“现在起事,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元德果敢刚毅有计谋,宋武帝很是了解他,把准备推翻桓玄的事告诉了他,派他袭击桓玄。仲德听了他的想法,对元德说:“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事情败露后,元德被桓玄杀了,仲德逃跑了。正值义军攻克建邺,仲德抱着元德的儿子方回等武帝。武帝在马上抱着方回,和仲德相对而恸哭。武帝追赠元德为给事中,封为安复县侯,让仲德做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朝中大臣纷纷附和,唯有王懿提出异议;“现在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有归乡之心,所以应当以建邺为都城。”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元嘉年间,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了,三军都非常高兴,而仲德面带忧色,说:“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各路军队进驻灵昌,魏军在委粟渡口渡河,虎牢、洛阳都失守了。彦之听说二城都陷落了,想烧掉船只逃跑。仲德说:“现在贼兵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有强壮的军队。如果这时丢弃船只,士卒必会失散。”于是,回军从济南历城步行进发,然后焚掉船只扔了武器,回到彭城。仲德受到牵连被免官。不久和檀道济去营救滑台的守军,直到粮草用尽才回去。自此又丢掉了河南。
元嘉九年,仲德又做了徐州刺史。仲德多次到徐州为官,他的威德在彭城很出名。他建立佛寺、塑成白狼、童子的像供在塔中,这也是由于在河北所遇到的白狼、童子的缘故。封号为镇北大将军。他死后,谥号桓侯。人们也在他庙里立了白狼、童子的像,每逢祭祀时,也一定祭祀白狼、童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 (李)衡字叔平,襄阳兵家子,汉末入吴为武昌渡长。时校书郎吕壹*弄权柄,大臣畏之,莫有敢言者。……荐为郎,太祖①引见喜之,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后数月,壹事发坐诛,衡大见显用。……时帝为琅邪王②在郡,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寻而帝立,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衡从其言。衡欲为子孙储业,妻辄不听,曰:“财聚则祸生。”衡遂不言。后密使人于江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故穷如此。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当足用耳。,儿以白母。母曰:,汝父每欲积财,吾常以为患,不许。七八年来失十户客,不言所之,当是汝父有此故也。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亦当比封侯。:,不患不富贵,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
? 注:①太祖:即孙权,三国吴开国皇帝。②琅邪王:即孙休,三国吴第三个帝王。
1.下列两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词义是(? )
有敢言者
②奸数千言
A.①没,没有②过错
B.①没,没有②坏话
C.①没有谁②坏话
D.①没有谁? ②过错
2.文末“子访得之”中“访”字的词义是(?)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3.下列例句中加粗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衡以法绳之
②妻习氏谏不可
③妻不听
见汝父称太史公言
A.①
B.②④
C.③
D.②③
4.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壹事发坐诛
②不用卿言至此
A.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B.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C.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D.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5.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
A.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预先猜疑
B.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预先猜疑
C.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D.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6.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
A.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B.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C.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D.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7.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思(?)
①不用卿言至此
②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
③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
④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
⑤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
⑥寻而帝立,衡忧惧
A.③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8.文中自“衡欲为子孙储业”至“今无乃是耶”的内容,以下所作说明正确的是(?)
A.李衡想为子孙储业,但其妻看重德行,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因而坚决反对积财,以致家境渐渐贫困。
B.虽然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自己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但他还是暗地里添置产业,默默地为子孙后代储业。
C.李衡为人有其虚伪的一面,他不像某些贪官那样公然聚敛财富,而是称引太史公言作为借口,种橘千树以添置产业。
D.尽管李衡经常说到种千树橘可以相当于封侯,但其妻却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无须为子孙添置产业。


参考答案:1.A
2.C
3.B
4.B
5.B
6.D
7.B
8.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在正面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参考答案:1、B
2、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的利,提出了先义或利的看法。孟子认为居上位者如果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然能风行草偃,崇善仁义,并且爱亲敬长,勤勉为国,那么国君就可以得到长久的利益了。


本题解析:1、 “简直无可救药”有误。
2、结合译文。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 ”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wěi):歪曲、枉曲。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调叶县尉举:推荐
B.留守文彦博之,留再任才:认为……有才干
C.母病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弥:满
D.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言语不真实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都能体现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和“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一组是(? ) (3分)
①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
③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④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⑤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⑥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黄庭坚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来做了太和县令,征收分摊盐筴时不争多,使得百姓安定,引起县吏的不悦。
B.知宣州,编写《神宗实录》。后来章敦、蔡卞与其党徒诬陷《实录》,摘千余条,谓为无验证。其中有黄庭坚写的“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接受质询时,黄庭坚冰:“我当时官任北都,曾亲眼所见,真如儿戏一般。”只要有问,皆实话相答。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D.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黄庭坚自称是山谷道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
(3)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小题2:B?小题3:B
小题4:(1)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2)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 (3)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


本题解析:
小题1:举:考中、考取。类似句子课本中较为常见,不难理解是考中的意思。揣摩实词意义,一定要回到语境中。
小题2:①黄在《实录》中的话;③说黄的书法;⑥言者认为是好地方,说他枉法。类似题目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另外要善于运用排除法。
小题3:知宣州,是在写《神宗实录》之后。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第一句注意“及、庐、几殆”的准确解释,“及”解释为“等到”,“庐”为名词用作动词,筑室,“几殆”解释为“几乎丧命”;第二句注意“直辞、壮”的解释,“直辞”解释为“照实际”,“壮”为意动用法;第三句注意“遂、以”的准确解释,“遂”解释为“于是”,“以”为介词,因为。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是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考四京学官,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留他再任教。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以为在当代绝尘,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名声开始震响。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当时征收分摊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老百姓安定。
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兼任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满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分别居于京城附近以备盘问,摘录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院吏考察审阅,都有根据,所剩下的只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写“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用他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自号为山谷道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8处。(4分)
太宗欲相陈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参考答案: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4分,每2处1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两个“普”人称发生变化,断开;“但”表转折,断开;“上”人称发生变化,断开;“之”“以”连用,解释不通,断开。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