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①随即抚纳,咸得其欢心?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为守领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⑤ 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遏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日:“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成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日:“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日:“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日:“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开建未遂?遂:完成
B.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笃:深重
C.国之安危,恒必由之?恒:一定
D.或谮之于帝?谮:劝告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想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素有众望,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仍不失为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皇帝与卢钦谈论用兵之本时,山涛也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可见山涛还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10.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②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注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释:繄音yī,发语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就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B.明早,遣人觇之觇:窥视,探视
C.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D.古者重去其乡去:离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
B.其能以无死乎
鹏之徙于南冥也吾其还也
C.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D.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徒以吾两人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分三层写,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但死因则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闻 尔 官 吏 目 耳 俸 不 能 五 斗 尔 率 妻 子 躬 耕 可 有 也 乌 为 乎 以 五 斗 而 易 尔 七 尺 之 躯 又 不 足 而 益 以 尔 子 与 仆 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3分)
(2)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2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