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①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②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勣恶亶为人,辞不答?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勣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
2、填空题 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1)宫中尚促织之戏( )
(2)四海一( )
(3)负栋之柱( )
(4)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
(5)扃牖而居( )
(6)俾入邑庠( )
(7)风云开阖( )
(8)烟涛微茫信难求( )
(9)适得府君书( )
(10)君既若见录(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B.宫中卑湿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厌:满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吾负神明,而使汝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过秦论》部分段落,完成后面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乏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赢粮而景从赢:担负
B.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铦:锋利
C.余威震于殊俗殊:非同一般
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项是(?)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于是余有叹焉
B.然秦以区区之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吾属皆且为所虏
D.非及向时之士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B.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5、阅读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
C.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D.进乎技矣进:进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故汉追及之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合于《桑林》之舞
C.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愿为诸君快战
小题3: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句子(2分)(?)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苛政猛于虎也。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赬”者也。
C.谁得而族灭也。
D.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