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小题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动静结合(比喻)。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
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天空下正有一对白鸥在忽高忽低地上下翻飞,犹如飞扬的
雪花,为空旷的秋江增添了几分生机。这两句描写了一幅空阔苍茫、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
小题1:诗人将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候,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
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含蓄巧妙
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手法1分,景物分析2分,概括2分。
小题1:字面的意思2分,隐含的意思2分,表达的情感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小题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4分)
小题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3分,只需写一种表现手法即可,写出手法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诗句“雨如悬”“万点空蒙”可见此雨应是小雨,所以赏析时应扣住“小雨”这一特点来分析。“隔钓船”要思考为什么将“钓船”隔开了,再加上“空蒙”一词进行理解,本词的表层含义就不难了。营造的意境就得结合全诗来分析了。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赏析“隔”这的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但赏析“悬”的答案不够规范。
小题2: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分析诗中“咸阳桥”“洞庭湖”可知,后两句是由引及彼的联想。另有“似”字就更能确定这是联想之景。然后可以得出虚实结合的手法。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表现手法中的虚实结合是最难的,所以学生必须熟悉常见的虚写的内容,即梦境、想像、回忆的内容均为虚写。课内学过的《雨铃霖》对分析此诗应该有一定的帮助。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月明多被云妨”运用了其中什么表现手法?请给以具体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江月》和《定风波》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明月”既是写当前中秋之夜的实景,又比喻作者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比喻群小当道的社会现实。整句话比喻作者才高人妒,忠而被谤,受到小人的排挤和打击。(意对即可)
2.《西江月》悲人生之短促,叹事业之无成;感人生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定风波》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8分)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2:结合诗作从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角度举例: (1)作者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亦可),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2)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可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手法2分,分析到位2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