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5:52:04 【

1、单选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小题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动静结合(比喻)。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
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天空下正有一对白鸥在忽高忽低地上下翻飞,犹如飞扬的
雪花,为空旷的秋江增添了几分生机。这两句描写了一幅空阔苍茫、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
小题1:诗人将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候,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
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含蓄巧妙
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手法1分,景物分析2分,概括2分。
小题1:字面的意思2分,隐含的意思2分,表达的情感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小题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4分)
小题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3分,只需写一种表现手法即可,写出手法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诗句“雨如悬”“万点空蒙”可见此雨应是小雨,所以赏析时应扣住“小雨”这一特点来分析。“隔钓船”要思考为什么将“钓船”隔开了,再加上“空蒙”一词进行理解,本词的表层含义就不难了。营造的意境就得结合全诗来分析了。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赏析“隔”这的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但赏析“悬”的答案不够规范。
小题2: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分析诗中“咸阳桥”“洞庭湖”可知,后两句是由引及彼的联想。另有“似”字就更能确定这是联想之景。然后可以得出虚实结合的手法。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表现手法中的虚实结合是最难的,所以学生必须熟悉常见的虚写的内容,即梦境、想像、回忆的内容均为虚写。课内学过的《雨铃霖》对分析此诗应该有一定的帮助。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月明多被云妨”运用了其中什么表现手法?请给以具体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江月》和《定风波》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明月”既是写当前中秋之夜的实景,又比喻作者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比喻群小当道的社会现实。整句话比喻作者才高人妒,忠而被谤,受到小人的排挤和打击。(意对即可)
2.《西江月》悲人生之短促,叹事业之无成;感人生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定风波》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8分)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2:结合诗作从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角度举例: (1)作者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亦可),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2)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可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手法2分,分析到位2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