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5:52:24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汉 家 寨 张承志 ⑴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⑵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⑶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⑷——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⑸就这样,我走近了汉家寨。 ⑹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⑺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⑻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⑽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⑾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⑿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⒀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⒁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⒂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⒃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⒄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⒅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⒆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选自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句子直接描写了汉家寨环境的恶劣。 B.“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 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思考的回应。 D.本文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民族的生存与融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文化的否定。
| E.本文语言庄重典雅,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小题2:文章开头几段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3:作者描写了汉家寨的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 小题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你认同这种“坚守”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7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开头几段主要写汉家寨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与世隔绝,贫瘠空旷,死寂苍凉,荒芜残酷,雄大磅礴。(3分)特定的环境为后文人物的活动设置了背景;这样写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反衬出汉家寨人千百年来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守的精神;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为下文的感触和深沉的思考做铺垫。?(3分) 小题3:文中的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保守谨慎,拒绝与外来客人交流。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是死寂环境中的一抹亮色,她对外来客人充满好奇,虽然稚嫩天真,却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繁衍下去的希望。(3分) 描写他们的用意:一老一小很具典型性,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他们坚守生活,坚守生命,坚守汉人血脉的延续,引出“我”对他们生存问题的思考,并为下文赞叹人的“坚守”提供依据。(3分) 小题4:答案示例一(正面说):我赞赏汉家寨人的坚守,也希望小女孩和老人一样,继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用这种坚守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答案示例二(反面说):我不赞同文章里传递出来的“坚守”观念。汉家寨远离尘嚣,与世隔绝,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有其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一面。小女孩与老人的两次“摇头”、“便不动”、“突然钻进了泥屋”不同,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一直凝视着我” “她的眼睛黑亮”、“一动不动”,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外来客人的好奇,我觉得小女孩应是改变汉家寨封闭状态的希望。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直接描写”错误,这是从“我”的感受来写环境的恶劣,属于间接描写。D项,“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文化的否定”错误,这里是表现外人来得很少,同时还表现了汉民族默默坚守的精神。E项,“庄重典雅”错误,应是“沉郁凝重”。 点评:本题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 小题2:理解本题首先要找到关键词句,“恐怖”“死寂”“单调”“阴凉”“空旷”“狞恶”等,从这些关键信息中可概括所写环境是与世隔绝,贫瘠空旷,死寂苍凉,荒芜残酷,雄大磅礴的。然后结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可组织答案。 点评:本题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入手命题,把握了小说的关键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小说中最主要的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在写作时注重环境描写。 小题3:理解本题要结合小说的主旨来思考,小说歌颂了“坚守”的精神,在老人和小孩身上都有体现,但作者更深层次是对“坚守”的思考,对如何“坚守”的思考,这种思考就体现在小女孩的身上。像老人一样的坚守有可能走向灭亡,而小女孩恰恰是这份坚守的希望。 点评:本题最大的优点是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结合在一起,看似单一,其实内涵丰富。 小题4:这是一道典型的探究题,结合文本来分析,坚守的精神是正确的,是值得提倡的,但坚守什么,如何去坚守是变通的。回答本题只要把握好了这个原则就不会跑题了。 点评:这是个典范的探究题,因为探究的内容已被文章的主旨规定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至于漫无边际,另外这个范围又较广,也不至于禁锢学生的思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 王琪森 由于《百家讲坛》的主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主讲的作品又是流传有绪、影响甚大的名作,再加上主讲者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或潇洒或优雅的个人魅力,从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 然而,当我们在肯定或是推崇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和经典普及途径时,应当注意另一种被掩盖的倾向,不能让感性的视听愉悦代替理性的逻辑思考。美国学者克鲁克洪和凯利在《文化的概念》中曾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系统,既包含显形式样又包含隐形式样。”“电视讲经”显形表现是文化的社会普及和大众接受,但正是这种通俗直观与间接解说式的辅导传授,取代了受众直接阅读原著文本、深入感悟名作的过程,其隐性的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即无数受众聆听一个人的声音、接受一个人的思想,大众放弃了零距离地进入原作,悬搁了本体化的深入思考,而是靠文化二传手的快递和返销。这样简单是简单了,容易是容易了,速度是加快了,但直接导致的后果却是精神上的单薄缺氧和文化上的单一缺血,即思想能力的解构弱化和人文底气的匮乏低迷。从某种意义上讲亦是社会环境中心态浮躁、浅尝辄止、好走捷径的表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即把“电视讲经”看作是一种社会求知的直接需求和知识传播的重大改造,甚至是再造了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私欲”,无论是明代王阳明的“去物欲,致良知”,还是清代王夫之的“尊性达情”等,均是注经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机制和社会认知方式坐标,而今的“电视讲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在传播方式上是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在表现形态上是采用了古今的资源通融等,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何来的“再造文化”?客体存在决定客观表现,这种“电视注经”的性质就决定其是属于普及的层次、了解的需求及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就证明这一点,尽管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飙升至天文数,引发了出版商机,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乏人问津。这种现实的文化反差和社会冷热,折射出的正是这些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是扩大了,但这些经典名著真正的思想意义、文化渊薮和知识内核却被风干、冷落和忽略了。从而使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非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就十分注重并提倡阅读原作,他多次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明确指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提高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勤用功、费心血的,特别是对于人类文明的结晶——经典名著,更是要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领悟丰富的内蕴和艺术的真谛。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走向经典名著是小众之事。这恐怕有个概念失误和定量不准的问题,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一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众之事,而研究考释才是小众之事。这些书从问世之初就是大众读本,其读者群遍及社会各个层面。“电视讲经”虽然依靠填入式的讲解,说书式的表演、即兴式的发挥推广经典名著,也仅仅是满足了受众一时一地之需,它们无力也无法完整地提升经典的审美境界、构建名著的价值纽带、打造文化的历史品位,从而并不能为受众提供一碗营养丰富、颇有后劲的“心灵鸡汤”。如果文化传播者或是经典解说者回避文化的本体要义及思想的终极依据,把这种传播或解说当作“麦当劳”或“肯德基”式的快餐出售,那么其效果及意义必然是有限的。 (选自2007年2月13日《文汇报》,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讲经”被肯定或是推崇后,理性的逻辑思考将会被感性的视听愉悦所代替。 B.主讲者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或潇洒或优雅的个人魅力,是《百家讲坛》受到广大观众青睐和好评的主要原因。 C.“电视讲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D.文章认为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和研究考证是小众之事,所以一般大众不需要去读名著。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的一项是(?) A.“电视讲经”让经典变成快餐推销,疏离受众走向原著文本。 B.“电视讲经”采用的仍是“述而不作”的“注经模式”,无法完整地提升经典的审美境界、构建名著的价值纽带、打造文化的历史品位。 C.“电视讲经”是一种社会求知的直接需求和知识传播的重大改造。 D.“电视讲经”的性质决定其属于普及感性的满足。 3.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并说明文章引用孔子的这些言论,想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 4.自从《百家讲坛》风靡电视荧屏以来,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的出现,完全突破了学术只属于少数人的常规,是让学术走向生活、走向寻常百姓的一大创举,是创新之举。而本文作者却认为“其效果及意义必然是有限的”。二者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的大意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A 2.C 3.学而不思则罔。一是增强自己观点的力度,说明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提高是需要花力气,费心血的,特别是对于经典名著,更要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领悟丰富的内蕴和艺术的真谛。二是批驳错误观点,说明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众之事,而研究考证才是小众之事。 4.不矛盾。只是论说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从《百家讲坛》出现的意义来说,认为它终于打破了少数人的界限,使学术放下了神圣的架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既使学术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又丰富了入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期,是一大创举。本文作者是从《百家讲坛》的性质和经典解说者的做法谈起,说明如果回避文化的本体要义及思想的终极依据,把解说当做快餐出售,就不能为受众提供“心灵鸡汤”,其效果及意义必然是有限的。
本题解析:1. B项“主要原因”错;C项“本质相同”;D项原文是“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众之事”。 2.这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3.引用孔子的这些言论作为论据,增强论述的力度。 4、探究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言之有理阐述成立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窜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和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的时候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的时候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脑袋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人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着铜味,又甜。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儿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小题1:选段对老人(小说主人公)的描写,主要采用了?描写和?描写的手法。(2分) 小题2:选段最后一句“吃吧,星鲨。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了老头儿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3:在与鲨鱼搏斗后,老人自己认为“他终于给打败了”,你是怎么看待的?(3分) 小题4:作者笔下的老人是一位怎样的典型形象?(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行动、心理(2分) 小题1:蔑视对手,不甘失败(2分) 小题1: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1分但是,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胜利者,不仅仅因为他杀死了许多条鲨鱼,更主要的是从他的搏斗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他那高傲、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子形象。(2分) 小题1: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优哉游哉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碜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着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嗒”。再来一下,“咔嗒”。德国人有句俗话: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嗒”。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咔嗒”。这第四下“咔嗒”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碜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的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口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够我明天后天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嗒”。游客摇着头,坐在船沿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八次出海,那您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气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了一下卡住了嗓子的他。“然后又怎么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用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嗒’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游客开始想与渔夫攀谈时,渔夫只是摇摇头和点点头,表明他敷衍游客,不想在闭目养神时被打扰。 B.游客满怀热情地开导渔夫,文中采用了“延迟”手法,让游客对渔夫的开导在一组组对话中完成,增强了小说的曲折性,使叙事更加生动。 C.文中的渔夫衣着寒碜,却优哉游哉地在码头闭目养神,作者在对比中刻画了一个慵懒、不思进取的人物形象。 D.文中采用对话的语言形式,游客喋喋不休,渔夫寡言应付,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人物身份,显得真实可信。 E.文中的五次“咔嗒”声是形容照相机或打火机的响声,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开篇写一个衣着寒碜的渔夫“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描写游客和渔夫时,多处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一段写“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试探究游客离开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点明题旨,扣住“优哉游哉”;②引出下文游客拍照,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为游客的开导埋下伏笔。(意对即可) (3)这篇小说中的游客和渔夫两个人物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游客穿着时髦,渔夫衣着寒碜;游客热情主动,渔夫冷淡疏懒;游客饶舌不止,渔夫缄默寡语。两人一动一静,一攻一守,在互相映衬对照中,性格差异得到充分展现。(意对即可) (4)①游客居高临下,瞧不起渔夫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②游客本想说服渔夫,不料反被渔夫说服,羞愧难当;③游客明白了追求理想的人生时,转了个大圈子,终点就在他的起跑线上的道理;④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是对人性自由的束缚;⑤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自身的解放,人应该从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中解脱出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 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 以壅上一点土;殊 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小题2: 小题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造成毁灭性后果。 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小题1: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