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5 15:52:24 【

1、阅读题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觉民刚刚走上左边厢房的一级石阶,正要跨过门槛进去,就听见婢女鸣凤喊他们吃饭,并且告诉他们姑太太和琴小姐来访。吃过晚饭后,觉民便将他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的消息告诉琴,让琴兴奋了许久。(《家》)
B.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巴郡太守严颜依靠城池的坚固进行抵抗,张飞强攻却是打不下。最后,孔明用计活捉了严颜。张飞对他以礼相待,严颜感其恩义,于是投降。随后,严颜一马当先,打下了他所管辖的地方。(《三国演义》)
C.孔明因缺粮引兵至陇上割麦,司马懿事先预料到,率军到各郡麦田守护。孔明令姜维、魏延、马岱装神弄鬼,带兵迷惑魏军,魏兵无不骇然;司马懿不知来者是人是神,三日不敢出城。孔明乘机令三万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走。(《三国演义》)
D.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前向曹操推荐祢衡。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自己的狂傲行为击鼓骂曹,堪称痛快淋漓,成为一段佳话。后曹操借刀杀人,祢衡死于黄祖之手。

E.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这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家》)
小题2:阅读下面《家》选段,回答问题。
“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觉慧依旧在屋子里踱着。“我要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看他们把我怎样!”他说着,就往外走。
觉慧为什么被囚禁在家里?他最终离家出走去了哪里?对于觉慧的离家出走,觉新的态度有何变化?
小题3:“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曹操一方被张飞吓死的是谁?刘备评价张飞“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惜失于计较”指什么事情?请简述这一情节。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 “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翡翠
立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只蚕正窸窸窣窣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的样子,突然觉得厌恶。
  信是超逸写来的。信上说:我们已到达陕北。虽然这里的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惜你不能与我们同行,如果你来了,会觉得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翡翠想起和超逸他们一起上学、办报、演话剧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咀嚼和回味。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翡翠想象着他们在黄土高坡上的狂放自由和意气风发,不由得怅然若失。
  带信的是一个陌生人,他踏着嘎吱嘎吱响的木楼梯,找到翡翠家。现在,他就坐在翡翠的对面,等着翡翠的回话。
  “翡翠,给客人倒杯茶啊。”里屋传来苍老的声音伴着拉风箱一般吃力的喘息。翡翠应了一声,起身从锡罐里拿了一撮茶,放在瓷杯里泡上。茶汤有些发黄,叶片在水中起起伏伏,就像翡翠现在的心情。
  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翡翠无法跟着超逸他们一走了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翡翠没说。翡翠喜欢上海,她不喜欢黄土高坡。黄土高坡的风沙会让她如雪的肌肤迅速开裂、起皱,多可怕!
  现在的翡翠除了照顾奶奶,就是烹茶养蚕,这曾是翡翠向往的生活。可如今为什么让她觉得那么空虚呢?仅仅是因为超逸没在身边吗?好像也不全是。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蚕,浑浑噩噩地活着,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那人啜了口荼,轻声说:“超逸同志说你非常可靠,我们现在很需要你的帮助。”
  翡翠想了想,又想了想:她扭头看到有风从窗口跑过,吹皱了她的翡翠绿旗袍,然后她说:“好吧。”
  翡翠出门时穿了一身小碎花的旗袍,嫩嫩的细藕样的手臂上,挎着一袋点心。那人说:“我们观察过,那个岗亭每天经过的百姓比较多,对带着良民证的,他们盘查得并不严,你只要把点心带过去,再把对方交给你的东西带回来就可以了。”
  电车开到桥头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要下车鞠躬并接受检查。翡翠努力想象着她正在演一场话剧,而她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个日本兵挨个儿看了他们的良民证,放他们过了桥。
  天赐茶室在闹市区,翡翠曾和超逸来喝过茶,她忘了当时喝的是什么茶,只记得超逸坐在她对面,眼睛亮亮的,像暗夜里的星。现在对面没有超逸,坐着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她们交换了点心和茶叶,说了会儿闲话。那女子说:“这茶很不错。”翡翠说:“嗯,很不错。”回来的时候,翡翠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翡翠把一盆花放到窗台上。约摸过了一个时辰,那人就来了。打开茶叶包,仔细从里面摸索出几张绿色的纸条,对着翡翠说:“太好了!你相信吗,你现在所做的事,甚至比超逸他们所做的更有意义。”
  那人走后,翡翠小心地将茶叶收到锡罐里,又拿了一小撮在瓷杯里泡开。荼是好茶,有着翡翠一样鲜亮的颜色,泡到水中,叶梗朝下,芽尖朝上,竟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立在水里
  翡翠狂热地爱上了喝茶。把那些翡翠绿的叶片放进洁白的瓷杯,冲入滚烫的开水,叶片如同一朵朵兰花舒展,然后啜一口,清香扑鼻,真是美好的享受。至于那些泡过的茶叶,她也不忍丢弃,晒干后做成枕芯,每天伴着茶香入眠,她觉得心里特别安宁。
  事情发生在回来的时候。那个岗亭除了平时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和伪军外,又多了几个日本军官。那是翡翠第五次出门,此前的几次都很顺利,所以翡翠并未在意。她下了车,像往常一样,手里拿着良民证跟着排队的人流慢慢往前挪,却发现今天的盘查比往日严格得多,每人手里的东西都要打开来检查。翡翠突然就慌了。
  再过五六个人就轮到翡翠了,翡翠看着手里的茶叶包,脑子里仍然空空的。队伍停下来,正在过岗亭的人大概因为害怕,愣愣地攥着手里的大袋子,没有及时打开,日本兵哇里哇啦叫着,猛地拿刺刀一挑,袋子里的东西霎时滚落一地。
  翡翠突然尖叫一声,攥着手里的茶叶就往桥头跑。那天,很多人看到,一个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轻盈地跃过桥栏,飘进了苏州河。她落在水中的样子,像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随着她飘进河里的,还有撒得纷纷扬扬的茶叶。
  很多年以后,一个男人坐在苏州河边,那里不再有岗亭,不再有日本兵。男人将一把把茶叶撒入河中,嘴里喃喃地说:“好茶,翡翠。”(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翡翠看完信”一段,曲笔环绕,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写出了人物的情态。
B.“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小说用对话的方式写出了翡翠内心的怅然若失。
C.小说中两次出现“泡茶”的场景,同是泡茶,场景不同,反映的人物内心世界各异。
D.小说的主人公除翡翠外,还有未出场的“超逸”,可谓双线结构,双主人公叙事。
E.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小说中有两处“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请分别说明其含义,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小说为何以“翡翠”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结尾为败笔,应当删除,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入,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灰头发或白头发、招风耳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情感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矛斯医学院的莉萨· 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健康可以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而如果完全按照该定义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人们对于健康的狂热追求没有限度。现在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出现任何症状,只要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会主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调查显示,越是富有的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种倾向呢?解决的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只有在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章说,“患者”本人也可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健康的过度在意恰恰不利于健康的。我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吧。
1、下列对相关行业“抢占市场”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
B、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属于健康问题。
C、经常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D、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
2、下列表述不属于“过度在意健康”的一项是
[? ]
A、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B、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
C、某些科学家提出“空闲病”“思乡病”等许多新的疾病类型。
D、人们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也是为了实施抢占市场战略。
B、医药产业无孔不入,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又夸大其词,如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合法化。
C、某些西方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D、为了抑制“杞人忧天”的倾向,要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也可以使用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死亡之海”的油岛
  随着开采活动的持续,塔里木油田的工程师们已经从地球表面向下钻探了几公里,有时甚至要借助灌入地下水的方法将宝贵的油气资源挤出地面。如今,越过厚厚的黄沙,从地下3000至4000米深处抽取出来的石油、天然气会通过输送管道运往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支撑着数千公里外那些城市的运转。无可否认的是,当国际原油价格又一次冲上80美元/桶的当下,这里抽出的能源是这些城市能够维持发展的先决条件。
  车轮下的沙漠公路好似永远没有尽头,而“沙漠大巴”车窗外的景色则仍旧是一成不变的无穷沙丘,塔克拉玛干好似在无数次地重复着自己。“因为定期能够出去轮休,”员工刘震凝视着窗外,“否则人类可能很难受得了这样的荒凉吧。”“沙漠大巴”上满载的是“塔中—4”油田的员工,这是中国境内惟一的沙漠腹地油田,而按照规定,每隔二十余天,员工们就有一次机会可以选择坐车驶出这片世界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到沙漠边缘的库尔勒市去休整,以期不会丧失作为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及心态,而为之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塔里木油田号称“中国石油的希望”,是中国仅有的数个大型油田之一。由于出产混合油气资源,这里不仅是西气东输管道的起点和源泉,又是中国石油版图上的一颗明星,只是,这里位于沙海深处,开采难度超出想象。在此处,一名工人洗一次淋浴的成本是人民币60元。“塔中—4”油田被塔里木石油人称为“沙漠孤岛”,是这个地区最令人称奇的人造设施。这里的几百人长年生存在沙漠的中央,依赖一条1500公里长的沙漠公路维持人类正常的需求,而这条公路则依靠24小时滴灌培植的红柳丛左右防护,不致被黄沙一夜掩埋。总言之,这里的任何存在都依靠给养,才能维持着与自然界巧妙的平衡。“这里或许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一位油田员工戏谑道。塔中的人们都知道,如果从“塔中—4”油田出发,不论向任何一个方向,也不论走多久,一切都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你还在沙子里。”在这座沙漠的中心腹地,塔中—4油田是仅有的人类据点,荒凉的环境让这里的人们只有选择坚强,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管理者们修建了各种运动设施,并组织活动来冲抵那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在整个油田最醒目的地方,往往会书写标语,提醒员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而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派而来的新工作人员都会定期前来,接受或长或短的一次历练。
  在塔克拉玛干的历史上,此前从未有人能完全征服这片广阔的沙域。曾经,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很快,他的探险队全军覆没,仅剩他一人幸存,因此,他给了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的别名。在80年代之前,由于巨大的勘探难度,专家们无法在这里找到油气资源,而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完善以及进步,已探明塔里木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而仅有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更好地开采、利用这里的宝藏。
  如今,这座“死亡之海”每日提供的三千余吨原油让更多的城市充满了生机,而这一产量据称在可以预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维持基本稳定,而整个国家也正因此获益匪浅。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11月19日,作者:翁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塔里木油田位于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仅有的数个大型油田之一。其中的“塔中—4”油田在这个沙漠的腹地。
B.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管道的起点和源泉,这里抽出的能源将输送到我国的东部地区,是我国东部城市能够维持发展的先决条件。
C.自从斯文·赫定以来,对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勘探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过程,如今已探明这里的油气资源总量,并能日开采三千余吨。
D.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引用油田员工的话,都说明了沙漠环境的荒凉和工作环境的恶劣,但前者强调的是生存的艰难,后者是相比较而言。

E.长期的沙漠生活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甚至丧失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及心态,需要外出休整和活动调剂,更需要意志的坚强。
小题2:文章二、三两段都提到“塔中—4”油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3:如果用“‘死亡之海’的油岛”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你认为是否恰当?请简要分析。或者,你也可以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拟题的理由。(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