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5:59:1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 “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小题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萧瑟处”是指刚才遇雨的地方,萧瑟是指风吹树叶的声音。 小题1: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错。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6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均为李益的诗友。 【小题1】此诗巧于构思,全诗皆围绕□□二字展开。(1分) 【小题2】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借风以寄思情是一种比兴手法,“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 B.“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哉”的结果。 C.以露滴润泽绿苔的清幽环境,渲染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 D.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细微:由惊而思,由思而疑。
| 【小题3】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闻风 【小题2】(2分)B 【小题3】(3分)尾联暗用钟子期与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渴望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诗中说,因为朋友不来,所以他的琴上积满了尘埃,希望“风”将朋友带来,一抚尘埃,抚琴欢聚。)(用典1分,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开门复动竹”是诗人听到的风吹开门,吹动竹丛的声音,并不是幻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这两句是写诗人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所以“故人来”是幻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 萨 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注】①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小题1:这首词起笔写“郁孤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 小题2:下片第一句“青山遮不住”,“遮不住”的是什么?(2分) 小题3:末句写“鹧鸪”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郁孤台”虽为台名,却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郁”有忧愁、沉郁之意,(2分)“孤台”有孤独、寂寥之意。(2分) 小题2:“遮不住”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恢复的强烈愿望。(思念、恢复各1分) 小题3:“鹧鸪”叫声对诗人的情感起到烘托的作用,(3分)“正愁余”已是哀伤愁苦不已,鹧鸪声声又仿佛是提醒人莫忘故土,使人愁上加愁,悲凉不已。(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先从分析“郁孤台”的“郁孤”二字入手。 小题2:解答此题,应联系作者身世、感情,结合上阕的“行人泪”“望长安”的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分析。 小题3:回答此题,要结合古代诗词中“鹧鸪”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回答时应先总提一句,再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2)绿杨烟外晓寒轻,?▲?。(宋祁《玉楼春》)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4)所以动心忍性,?▲?。(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知人者智,?▲?。(《老子》)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参考答案:10.(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红杏枝头春意闹(3)小楼昨夜又东风 (4)曾益其所不能 (5)大漠孤烟直 (6)自知者明 (7)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官舍竹①?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小题1: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拂”和“侵”。(1分)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 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 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1分) 小题1:(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 有情趣等品格。(答对三点才给1分)诗人托物言志,(1分)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 渝的情怀。(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能力。“拂”和“侵”。(1分)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