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6:13:50 【

1、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文学类),完成(1)~(4)题。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漠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看不见底,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干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中气很足地说: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呼声如潮: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去。村主任安排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村主任的对象长得很俊,一双大眼睛,两根大辫子。在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账,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和花旦与村主任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贴窗花。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村主任的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村主任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对象说:“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村主任说:“你们说什么了吧?”对象说:“她们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子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女人时被淹死了。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二老的。”村主任说:“她们两个嫩女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主任的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桂子和我们一样,也是20岁。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是桂子孝敬爹妈的。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落款是:青衣花旦。
  村主任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青衣花旦”为题,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点明了主要人物的职业、角色,又非常简明、醒目。
B.青衣花旦一开始不愿答应去球山村演出,主要是对村主任这位不速之客不信任,存有戒心,其实她们内心还是很想挣这笔演出费的。
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是因为她们穿着打扮过于光鲜时尚,致使纯朴的村民们本能地反感她们这种做派。
D.小说构思巧妙,在对青衣花旦的形象塑造上欲扬先抑,设置伏笔不露痕迹,后面揭开谜底方让读者深受感动。
E.小说主题健康,格调高昂向上,所着力塑造的人物如青衣花旦、村主任、桂子父母,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艺术群像。
(2)小说开篇用主要笔墨写村主任与青衣花旦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衣花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你认为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交代主要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特点,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①矜持、高傲。村主任的穿戴让她们不屑、又嫌路远、收费很高。
   ②敬业(职业道德高尚)。她们练功刻苦,“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③富有爱心。她们知道了有关真相,不但不收钱,反而捐了款,令人钦佩。
(4)观点一: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
①小说以邀请青衣花旦来球山村演出始,以青衣花旦离开球山村终,中间已充分展开了矛盾,结构情节完整。
②以青衣花旦下山结尾,戛然而止,留点悬念,更令人咀嚼回味,再添现在这样一个结局,就不免有蛇足之嫌了。
  观点二:结尾一段文字不可以删掉
①结尾一段文字使情节更为完整,青衣花旦是村主任请来的,还应该由村主任出面将她们送走。
②进一步烘托青衣花旦的美好形象,青衣花旦不但没有领走演出费,完全尽了义务,还捐了款,使村民大为感动。(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2.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参考答案:1.B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用生命物质回报母亲
  一位18岁的残疾女孩一直被母亲照料着。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说:“我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可惜永远实现不了,可是我依然想说出来--我想做我妈妈的妈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也就可以有机会有能力,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照顾妈妈,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这是一个感人的但也实现不了的愿望,但女孩不必为此而遗憾,因为医学证明,母亲在养育了你的同时,你也就在免疫和战胜疾病方面悄悄地回报母亲了。
  早在1996年,美国波士顿的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戴安娜?W?比安奇就发现,即使在胎儿离开母亲后多年,其干细胞也还长期地留存于母亲的血液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胎儿对母亲依恋之深,还是另有原因?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他们是在帮助母亲吗?经过多年的研究后,现在可以说是了。胎儿把干细胞留在母体内是为了有一天能非常自然地帮助和回报母亲,主要是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美国的比安奇等研究人员获取了养育了男孩的患病母亲的疾病样本,确认这样的样本查出了Y染色体(只有男性胎儿才有),并分离出了胎儿的细胞。这就说明任何母体内的男性细胞都是来自其儿子。同时又确认了这样的男性细胞是从母亲血液中迁移到母亲患病部位的,而且在病变部位形成了新的健康组织,包括胸腺、肝脏、和子宫颈等部位。这表明胎儿干细胞在修复这些病变组织和治愈疾病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的研究发现,胎儿回报母亲最令人吃惊的是其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体的血脑屏障。所谓血脑屏障是大脑毛细血管与神经细胞交换物质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很多物质难以通过大脑的毛细血管壁而进入大脑,但是胎儿的干细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一旦进入大脑后,这些胎儿干细胞就可以分化成长为成熟的各种脑细胞。
  比如,胎儿干细胞可以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大脑中传递信息或把信息传递到全身。还有的胎儿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大脑中的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它们起到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还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因此,母体内胎儿干细胞将成为治疗母亲老年痴呆的重要基础。
  只是,迄今在母亲血液和其他器官中发现的胎儿干细胞数量还比较少,而未来的研究就是要发现到底有多少胎儿干细胞能进入母亲的大脑和其他器官,怎样发现和挖掘它们的潜能,并促使它们在病变部位迅速生长为同一类型的细胞。
  所以,母爱如山,母恩难以报答,但是作为自然规律,儿女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回报母亲,比如把自己的干细胞存到母体内。因此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做母亲总是值得的。
1.文章最后一段说:“做母亲总是值得的”作者这样说的依据表述最准确的一项
[? ]
A.胎儿会把细胞留在母体内,帮助母亲战胜疾病,增强免疫力。
B.母亲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
C.母爱如山,母亲养育孩子主要是出于爱和责任,并不希求孩子的回报。
D.母亲把孩子养育成人后,孩子也会用同等的爱回报母亲。
2.对胎儿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回报母亲的原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
B.胎儿干细胞留存在母亲的身体中,说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是为了有一天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C.胎儿的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亲的血脑屏障。
D.胎儿的干细胞留在母亲的血液中,一旦母亲的哪个部位发生病变,这些干细胞就会迁移到患病部位,并在病变部位形成新的健康组织。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 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 ,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很有可读性,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前后呼应,诗化的语言富于哲理性。
B.文章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深刻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C.文中说“时间也是一种空间”,既然是空间,那么就可以存放东西,能在这个空间存放东西的人觉得充实,否则,便觉得无聊、空虚。
D.作者每每把过去的日历扯下的时候,塞在书架或者画册中这扯下的日历犹如生命的落叶。可见作者惋惜流逝的时光,畏惧生命的衰老。

作者把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日历”记得十分清楚,因为他是从死神的指缝里逃出来的。每个亲历者都会如他一样,记得清楚、仔细。
小题2:作者开篇设问“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请概括他喜欢用“日历”的原因。(6分)
小题3:作者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小题4:作者说:“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某种“载体”谈谈你对“记忆”这一“人本话题”的感悟。(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3分) C (2分) A (1分)
小题2:①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②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③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小题3:①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暗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②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动去创造记忆,认真的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是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意思对即可
小题4:示例: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却不能留住身边的一切,也不能阻止自己渐渐老去。每一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很多人、很多的事到最后只留下一片回忆,甚至会随着时间渐渐模糊去。
每一首老歌,都见证着成长中的一个时代,以前听过的每一首老歌都是我回忆的一个符号,每一首歌都能让我想起一段回忆,这就是我喜欢听老歌的原因,也许这一生除了回忆最后什么也留不住,这笔财富除了自己谁都带不走。
时间在流失,我依然是我,只是少了一份纯真,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忧郁,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些伪装。


本题解析:
小题1:D“畏惧生命衰老”没有依据。E每个亲历者都会记忆犹新,但不是每个人都如冯骥才一样能够记得那么仔细:公历、农历,星期,干支纪年全记住。
小题2:“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由这些关键信息可概括出答案要点。
小题3:“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这是作者写这句话的原因,所以答案就可以从这段话中提炼出来。
小题4:本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够通过一个城市的街区与建筑,一个人的照片、物品、老歌、老曲、日历等载体谈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现代散文,形散神不散。选用规范的散文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散文的行特点,进而欣赏、写作散文。命题上前面三个小题难度都不大,第四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题目难易的层次感。最值得称颂的是最后一小题将读者的感受与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既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l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裁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