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A.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 B.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 C.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D.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理 事 意
小题2:(2分)D
小题3:(2分)B
小题4:(3分)用整句形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是斋东西南北都可用来命名的事实,与前文“终莫能名”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立说矛盾,引人深入思考。
小题5:(3分)杨简认为自己立说并非无常,能名或不能名,因立场、角度不同,各有道理;说不能名,主要是担心对用来命名的江山美景、事物及其理、意等不能真正懂得、理解。作者借此看似矛盾的立说,旨在提倡为学要探究事物本真,不轻率、不流于表象。
本题解析:
小题1:答案就在“于是名之乎”前面,从原文“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中,可以依次推断出是“穷理窟之幽微”之“理”,“不则事理两融”之“事”和“惟意所之”之“意”。
小题2:D项,前为代词,译为“既然这样”;后为助词,用作词尾,译为“……的样子”。A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B项,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那么”。故答案为D。
小题3:本题主要是找出关键字和句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语句通畅才行。“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这句话的关键字:“要”译为“关键”;“真识”译为“真正懂得”;“不可谓”译为“不能说”。句式:判断句,注意有“是”。故答案为B。
小题4: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排比修辞格。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形式上的,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二是内容上的,强调这个书斋东西南北都可用来命名的事实,与前文“终莫能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立说矛盾,引人进行深入思考。
小题5:“简曰:常”前面的“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是回答本题的思路,前两段是“莫能名”是原因,第三段是“能名”的原因,分两块说就可以解释清楚了。杨简认为“常”,是因为立场、角度不同,看法就会不同,都有道理;说不能名,主要是担心对用来命名的江山美景、事物及其理、意等不能真正懂得、理解。说能名,是因为四个方向的景色都能体现自己的理趣、意趣。作者借这看似矛盾的立说,是提倡为学要探究事物本真,不轻率、不流于表象的主旨。
参考译文:
四明人杨简,在宝莲山的山顶得到一屋。杨简考虑如何为这屋命名,他向东面眺望大江,巨大的波浪滔滔滚滚,(东流而去)与天边相连,高耸的山峰拱手对峙,白云缭绕壮美如画,风帆飞鸟,夕阳伴着傍晚的雾霭。山中白昼和黄昏的景色一明一暗,变化百出。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先不说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于外在美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江山。他向西遥望钱塘之水,似玉如镜,树林丰茂,山峰奇异,楼宇辉映明月,雾霭映衬翠色,简直不可名状,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湖山。
反过来尝试以探究这屋的本真来为其命名,收敛那放纵之情,摒弃向外的慕求,穷尽义理聚集之处的隐微,探究明亮大珠的阴暗,否则就把事和理两方面融合起来,通达无阻,如百川会合,归宿到一个地方;再不然就悠然无事的样子,只顺着思想所到之处,没有任何作为,平和快乐,像这样命名倒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了,但都不能说是真正地懂得了这屋的本真。广泛思考天下古今名言,没有一句可以来为这屋命名的,又岂止是我杨简一人不能为这屋命名,正恐怕是穷尽万古智慧明达见识独绝之人,日夜不停地穷尽他们全部的思考,最终还是不能命名。于是我只好宣告此屋名为莫能名斋。
既然这样,那么终究不能来为这屋命名了吗?回答是有能为这屋命名的:这屋的南面,有高大的松树,松枝散开,庇护有加,微风吹过,发出萧瑟的声响,这是可用来给我的屋子命名的;这屋的东面,江上巨涛随风怒号翻滚,扑击长空,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西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白云飘飞,鸟雀啼叫,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北面,在靠近它的山脚下,万座房屋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忙碌,这也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有人讥笑道:既说不能命名,又说能命名,立说怎么能这样反复无常?杨简回答道:我立说是固定不变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考城隍
蒲松龄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曰:“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华,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瓜代:春秋时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葵丘地方,那时正当瓜熟的季节,就对他们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叫人来接替(见于《左传》庄公八年)。后来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俄题纸飞下俄:片刻
B.即命稽母寿籍稽:考证
C.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诸:众人
D.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摄:代理
小题2: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才干和孝顺的一项是(? )? (3分)
A.吏不言但敦促之。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B.诸神传赞不已。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C.登其堂,一拜而行。
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D.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腐宠命,何敢多辞? (4分)
译:?
(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5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 (4分)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方”“顿首”“何敢”译对各1分)
(2)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果然母亲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卒”“营”“既”“没”译对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诸:相当于“之于”? )
小题2:B(A和D项两句均不能表现;C项第一句不能表现其才干。)
小题3:(1)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方”“顿首”“何敢”译对各1分)
(2)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卒”“营”“既”“没”译对各1分)
附参考译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域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官府文书,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儿,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往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是帝王样的人,立即指令检视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
宋先生骑上马后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乡里时,好像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果然母亲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沭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乡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宋先生自已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乐广字彦辅,南阳洧阳人也。父早卒。广孤贫,侨居山阳,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裴楷尝引广共谈,自夕申旦,雅相钦挹,叹曰:“我所不如也。”
王戎为荆州刺史,闻广为夏侯玄所赏,乃举为秀才。楷又荐广于贾充,遂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罐,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其为识者所叹美如此。
出补元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卫玢总角时,尝问广梦,广云是想。玢曰:“神形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广曰:“因也。”玢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广闻故,命驾为剖析之,玢病即愈。广叹曰:“此贤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广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其所短不言而自见矣。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先是河南官舍多妖怪,前尹多不敢处正寝,广居之不疑。尝外户自闭,左右皆惊,广独自若。顾见墙有孔,使人掘墙,得狸而杀之,其怪亦绝。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楷尝引广共谈——引:邀请
B.见广而奇之——奇:以……为奇
C.顾见墙有孔——顾:回头看
D.常恐微言将绝——微:微小的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乐广“善谈论”的一项是( )
①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
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
③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
④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
⑤玢病即愈
⑥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广致力学业,性情谦和,有见识,先后受到裴楷、夏侯玄等人的赏识。
B.卫玢儿童时不理解梦是心有所想而致,苦思成疾,乐广听说后,派人为他治好了疾病。
C.乐广为官治政功在长远。评论他人,必先褒奖长处;若人有过,必先宽恕。他离职后常常被人们思念。
D.河南尹乐广不听信官舍闹妖怪的事,住进正房,经观察后发现原来是一只野狸猫在作怪。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族庖月更刀族:一般的
B.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C.进乎技矣进:超过
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故不我若也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秦人不暇自哀
C.苟以天下之大
D.臣之所好者道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庖丁始解牛时,和普通人一样,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之后不再把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
C.文中写良庖、族庖,是为了反衬庖丁,类比三者解牛的方法,从而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D.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之道中悟出了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共10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5分)
?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1)(1)顺着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大的缝隙,沿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得分点:批、因、句式:技经肯綮之未尝)(5分)
(2)(2)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动作也因此而放慢。(得分点:虽然、族、为)(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善,这里应为拭擦。?
小题2:此题需要逐项分析。①②不同,①“为”意为“对”, ②“为”意为“因为”。③④不同,③中“于”意为“在”,④中“于”意为“对于”。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例句: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省略句。B.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C.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D.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小题4: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类比”应为对比。
小题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字词句的翻译。(1)批,击入;因,依顺;句式:技经肯綮之未尝,倒装句,译成: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2)虽然,即使如此;族,地方;为,因为。
【参考译文】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序列训练》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