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答出“补充”“解说”“强调”等字样得2分,结合诗句解说正确得3分)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国家世事失望的情怀。(托物言志及解说正确得4分,“情怀”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感旧歌者
戴表元①
牡丹红豆艳春天,
檀板朱丝②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
无人知是李龟年③。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②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1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2分)
(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1分)唐人“掩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2分)
本题解析:鉴赏:这首诗,勾勒了一幅色泽鲜明、线条凝练的人物画。
开笔未传写人物,先描画背景。一抹浅浅的青绿,染出了满湖的清风细波;在遥远天际,点几处碧风淡影。然后再在湖岸近处,以浓彩画一丛绿叶映衬中如火绽放的牡丹;几枝结满果筴的绿条,从画面之右上角横斜而下——那正是唐代诗人王维,曾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之句歌咏过的南国“红豆树”。这便是开篇“牡丹红豆艳春天”之画意,花色浓艳的牡丹和出筴艳丽的红豆,辉映着一个多么秀美的湖上之春!
接着勾勒的,大抵是一艘游船。船在岸边,可眺望湖上秀色,船之另一半当隐在画面之外。空荡的舱中,画一张长桌,桌上添一幅拍板,那是用精致的檀木所制成。然后彩笔轻描,一架朱红丝弦的桐琴,便横置在了你的眼前,琴之一侧,则是锦缎般五彩之笺——那该是让听众点选的歌笺吧?
这一切一经画成,你不免怦然心动了——那是妙韵天成的歌者之行当呵!现在该把这位歌者呼唤出来了:她当然不是浔阳江头夜月下的伤心商妇,而杜牧在滕王阁上喜遇过的妙龄歌女了!然而,丹青手以简峭的线条勾画出来的,却是一位面容憔悴的白发老翁——既然没有听众,当然也不再调琴,只是默默地凝望着湖上沉思,甚至也忘了品味那斟满已久的杯酒……
在如此明艳的春日湖景前,画出的竟是一位如此潦倒的垂暮老人!这景象不仅令人哀怅,简直还带几分残酷。他究竟是谁?“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直到诗之结句,作者才在掷笔而叹中,透露了这位老人的身份;原来,他当年竟是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唱家。
现在在看“画”上的白发歌者:艳丽的牡丹如火绽放,不使歌者的如雪白发更加怵目惊心?“一尊”苦酒,只能令他的哀愁更增苦涩,又哪有心思去喝!周遭空无一人,谁也不知道她此刻有多孤寂。也许只有红豆树上的相思子,才能理解他默默无语中涌起在心头的,对于故国往昔的绵
绵思情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③。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②的的:鲜明的样子。③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小题1: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中“云”“柳”两个意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诗谈谈你对“寂寥”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云”写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柳”是眼前绿水送别的清弋江村边,柳树轻拂桥面。(2分)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惜别之情。(2分)
小题2:“寂寥”指朋友离别的落寞之情。诗的前半部分写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眼前是那样明亮。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的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或说“乐景衬哀情”;概括“寂寥”的内涵1分,描述所写景象1分,点出手法1分)
本题解析: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 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五、六句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所以,尽管是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宦海浮沉,颇失意,面对离别,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最后两句写出了只身回京城的寂寞感。诗的前半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的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这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屏却相思?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参考答案:(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本题解析:
(1)整首词词意:近来深深懂得,要抛弃对她的相思总是徒劳无益。纵然白天将她抛开,夜晚在梦里还是要将她寻觅。我和她在梦中相会,梦醒后,那幽美的楼台,欢悦的情景依然在脑际时隐时现,令人低回不已。可是梦境终消失,只见西窗外白茫茫一片,那清凉如水的月光洒遍大地,满院淡紫色的丁香花沐浴在溶溶月色中,遥看像满树白雪,透出阵阵寒意。
(2) “西窗白”谓夜不能寐;“纷纷凉月”谓月色如雪,凉入肌骨;又纷乱如雪,扰人心绪;“一院丁香雪”谓愁绪满怀,挤满整个生命的空间,丁香本是愁物,加上凉月,更牵动万般愁恨;而“丁香雪”又违反常理,实则含蓄到处作者心里积雪,无法消融,亡妻心痛可知。
而三句叠加,则营造了一个极其凄冷沉寂悲凉的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1)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意对即可)
(2)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