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2019-03-15 22:44:20 【

1、阅读题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作者借“蜡烛”这个意象抒写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痛苦惜别之情。(或悲苦感伤的惜别之情。或黯然销魂的惜别之情)。(意对即可)
(2)借物抒情。(或:拟人的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小题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小题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E
小题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小题2:试题分析:
②B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A、C、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小题3:试题分析:
③“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⑴这首诗的首联前后两句各从什么角度描写?这一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联前一句,从听觉角度描写数里外就能清晰听到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清冷;后一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山区的人烟稀少。首联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条而冷落的气氛。
(2)写出了作者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作者隐约看到了山村的桑树和炊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温暖和亲切,产生了一种欢欣喜悦的心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蜀道难》一诗中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这主要表现在

[? ]


A.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的情感气质。
B.诗人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把蜀道比作神仙、上帝,让人望而生畏。
C.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使诗情迷离恍惚。
D.透过诗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荀彧劝阻曹操加封九锡,曹操心中不快,就让他自杀了。曹操兴兵四十万征讨孙权,要报赤壁之仇。两军相持多日,曹操无功而返。见曹操兵退,孙权又想再取荆州。他的谋士出了一个计策,给张鲁写一封信,让他进攻荆州;再给刘璋写一封信,说刘备想夺取西川。
B.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的后路,不想此事被他的母亲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的女儿,不准孙权妄动。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刘备派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C.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蜀将张任伏兵于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无心再战,令人到荆州请诸葛亮。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D.刘备引兵再攻雒城。为张任所败,幸为张飞所救。诸葛亮定计捉住了张任。马超引羌兵来攻冀城,刺史韦康欲降,参军杨阜苦谏。韦康不听,投降后被杀。马超认为杨阜守义,复用杨阜为参军。杨阜暗中借来救兵,大破马超。
E.张鲁派马超援救刘璋,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斗得难分难解,孔明使用反问计,迫使马超归降了刘备。马超利用援军这种特殊身份,骗刘璋打开城门,随及迫使刘璋投降。刘备率军进入成都,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刘备占领了西川。


参考答案:BE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B.刘备不知此事,是赵云自己前去拦截。E.马超告知自己投刘备,劝刘璋投降。并无骗刘璋打开城门,刘璋看到没了依靠,只好听从,也投降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阅读。
点评:有一定的难度,因其考查的内容比较细。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文学名著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上,还要注意设题规律,如无中生有或颠倒事实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著名的情节要反复巩固。尤其要在细节上多注意。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