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①试崇政殿,独亢策入等?②内患则不然,系社稷之安危 ③亢请非延及旁舍者,虽失捕,得勿坐。?④乞索之禁中,若得之,臣当伏诛 ⑤天下财力殚屈,未宜用兵?⑥亢以为幸人之丧,非义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百姓输运(粮食)(或赋税),耗费的已经太多了。正遇连年水旱灾害,又接着多加收取,恐怕不可以吧? (5分)
(2)登记里巷中恶少年以及被废停职的吏员,一旦犯法,都将他们迁移安置,京城辖区内(京城脚下)的争讼因此减少停止。(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大意可知,豫:安闲,舒适。所以选B。
小题2: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体现邵亢“真国器也”。①未做官?④邵亢的自我申诉?⑥讲仁义。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从布衣直接被召为官员。”,与原文内容不符。没有成为官员。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仍岁” “方” “无乃……乎” “籍” “吏之废停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赋诗豪放,乡中先生见到后都惊叹他才识卓越。当时平民被召见的十四人,在崇政殿应试,只有邵亢对策入等,被任命为建康军节度推官。有人说邵亢的答卷字数太少,不合规范,只因宰相张士逊与他有姻亲关系,他才参加了预选,于是回复罢免。召试秘阁,授颍州团练推官。晏殊任郡守,把政事全都委托给他。百姓租税以前运输到陈、蔡,转运使又想反过来折成缗钱,而且多加征取。邵亢上言:“百姓输运(粮食)赋税,耗费的已经太多了。正遇连年水旱灾害,又接着多加收取,恐怕不可以吧?”于是停止。升为集贤校理。仁宗未立太子,邵亢说“:国家的外患在边疆地区,但驾驭的方式很简单,不过是牵制而不绝交而已。内患却不是这样,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可不早定。”被任命为提点开封县镇公事。当时法律,如有失火,一旦抓不到纵火犯则处罚主管官吏,有些老百姓往往自焚其家以陷害跟他有仇的官吏。邵亢请求修改法律,要求只要火灾没有祸及邻居的,即使没查出纵火犯,也可不追究主管官吏。又调任府推官,再改任度支判官。在群玉殿应召入对,英宗询问他当世事务,称赞他说: “学士真是治国的人才啊。”提拔为同修起居注。神宗即位,迁升龙图阁直学士。有人诬陷他说:“先帝病危时,邵亢曾经提出垂帘的建议。”皇帝知道此事虚妄,搁置不过问。邵亢自己申诉说:“先帝身体不适时,群臣不能进宫觐见,臣无法当面陈说,一定有奏章上奏。请求向宫中索取,如果有奏章,我应当伏罪受诛;不这样的话,那么诬陷我的人,难道应当只是算了,希望下到狱中考究实情。”皇帝没有同意。进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邵亢处理事情机敏周密,属吏拿着文书到前,他都反复审阅。有人认为这样很辛苦,邵亢说:“在片刻间判断是非,正应当这样。开始虽然麻烦,以后就省事了。”登记里巷中恶少年以及被废停职的吏员,一旦犯法,都将他们迁移安置,京城辖区内的争讼因此减少停止。夏人诱杀知保安军杨定,朝廷谋划向西征伐。邵亢说:“天下财力困乏,不适合用兵,只应当曲意加以安抚招纳,等到他们不服从命令,那么就师出有名了。”于是分条上奏此事。下诏答复他说:“应当一切按照你的计策行事。”不久,夏主谅祚死,夏国人押送杀杨定的人来请求和好。有人想乘此机会重新索取塞门之地,邵亢认为这是趁他人的丧事之危,不符合道义,就制止了。邵亢在枢密院过了一年,没有大的补益,皇帝很厌嫌他,邵亢就引病辞职。薨,终年六十一岁。赠吏部尚书,靠近他的家乡赐给邵亢宅院,赠谧号为安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参考答案:1.C
2.A
3.C
4.(1)衡阳王认为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钦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征召他为主簿。
? (2)不久台城被攻陷,哀情孝礼不能表达,从此终身吃素食穿粗衣,不听音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色作作:改变
B.意者吾未仁也意:猜想
C.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D.景行行止景行:大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②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B.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②乃召子路而问
C.①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D.①譬使仁者而必信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小题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予一以贯之
B.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信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仍诵读歌唱并批评教育信心不足的学生。
B.面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因他在“穷”境之中流露出了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忘返;并且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小题5:用“/”给文中加曲线的语段断句。(4分)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3分)
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错两处扣1分)
小题6:①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
②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语境可推出应为动词,担心,忧虑。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2:B.两个“乃”都为副词,都译为“于是,就”。A.①代词,指代孔子;②代词,指代鲁地。C.①连词,可译为“那么”;②连词,可译为“但是”。D.连词,可译为“就”;连词,可译为“却”。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小题3: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点评:高考中不会设题直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现象,而是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文言句式。无论怎样考,都是着眼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小题4:颜回认为因为老师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对此并没有表示遗憾。
点评:对于该题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因此该题中的选项对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学们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参照本题的选项进行分析。不过也有该题这样的选择“正确”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先看清楚题干。
小题5: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直至贤人有很多,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点评: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小题6:注意得分点:① “以为”认为;“识”记住;各1分;大意1分。② “布衣”平民,“孔子布衣”判断句1分;“宗”尊奉;1分;大意1分。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找准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确保得分点准确无误,对于疑难字词要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然后翻译时尽量直译,保持句意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干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他。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直至贤人有很多,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