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22:57:2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①。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②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其议?是:赞同
B.集贤校理?加:升任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之? ?去:离开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人心? ?因:利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
?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
?



参考答案:1.C?
2.D?
3.A
4.(1)典礼制度,是国家大事,而谬误得如此,哪能没有责任??
  (2)近来大臣们多喜欢互相攻击告发,并非国家的好现象,应该提拔任用敦厚的人,以便改变这种浅薄的风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夜航船序
明·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差: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害:损害,妨害
C.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信: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聊:姑且,暂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因想吾八越?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②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
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轻视劳动人民。
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取的。
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3分)
译文:?
(2)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3分)
译文:?
(3)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D
3.A


本题解析:
1.(果真,确实)
2.(副词,表承接,于是 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 B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 C介词,对/介词,被)
3.(提出的应是学问的识记重在“学以致用”的观点。)
4.(共10分)(1)所以道听途说,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3分。重点词语:故、为,1分;语意通顺,2分。)
(2)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3分。重点词语:枚、未尝,1分;语意通顺,2分。)
(3)读书人高谈阔论,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4分。重点词语:士子、拳足,2分;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天下的学问,只有夜航船时最难应对。一般粗野鄙俗之人,他们的学问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比如说瀛州的十八位学士,云台的二十八位武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将这些人的姓名说错一点儿,(那么众人)就都会掩嘴偷笑。不知道十八位学士和二十八位武将,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对于学问和文章词句、内容的条理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妨碍呀。但(人们)反倒说说错漏掉一个人的名姓,就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事情了。所以说在道路上传说的事情,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
我由此想到我们浙江绍兴,余姚县有这样的风俗,年轻人没有不读书的,待到二十岁尚且还没有取得成就的人,就改学手艺。所以所有的工艺制造这样低贱的行业中的人,全部熟透了《性理》《纲鉴》。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他们)的学问真富有啊,简直可以算是两只脚的书橱,然而知道这些对文章的词句、内容的条理和校正并没有益处,(这样便)和那些不识字的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有人说:“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么古人的姓名全都不用记忆了吧。”我说:“不是这样的。不关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记没有什么妨碍,比如说八元、八恺、八厨、八俊、八顾、八及这类姓名就是这样的。有关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能不记,如四岳、三老、奴隶和小孩、徐夫人这样的。”
过去,有一个僧人,和一个读书人一同住宿在夜航船上。读书人的高谈阔论,(使)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僧人听他的话中有疏漏的地方,于是就说:“请问你,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当然是一个人了。”僧人笑了笑说道:“这样说起来的话,还是让小僧伸伸脚吧。”
我所记载的,都是眼前非常肤浅的事情,我们姑且把它记下,只是不要让僧人伸脚罢了。于是便把这本书命名为《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赓芸,字郏斋,江苏嘉定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浙江孝丰知县。调德清,再塑平湖。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元奏:“赓芸守洁才优,为浙中第一良吏。”引见,以同知①升用。寻擢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十年,水灾,减粜有实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
  以继母忧去官。服阕,补福建汀州,调漳州。俗悍,多械斗,号难治。赓芸召乡约②、里正问之曰:“何不告官而私斗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狱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为身累。”赓芸曰:“今吾在,狱至立剖。有不当,更言之,无所徇护。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众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赓芸立调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惧。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想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民皆欢呼曰:“李公活我!”
  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故事,获盗当甄叙③,悉以归属吏。寻擢汀漳龙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实授。
  赓芸守漳州时,龙溪县有械斗,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内狡而外朴,赓芸误信之,请以移龙溪。久之,事不办,始稔其诈。赓芸之去漳,监造战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银三百圆,诡以垫用告,赓芸如数给之,仆匿不以偿。福州知府涂以辀鞫之,阿总督意,增其数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辞色俱厉,赓芸终不肯诬服。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赓芸家不名一钱,殁无以殓。盐法道孙尔准与之善,为经纪其丧。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为建遗爱祠。(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同知:官职名。②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③甄叙:经甄别而加以提升或任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赈民以粥,活者众——全:全部,都
B.或一二年狱不——竟:从头到尾
C.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首领
D.福州知府涂以辀鞫之,总督意——阿:明白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赓芸为“良吏”的一组是(? )
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
②今吾在,狱至立剖
③赓芸如数给之
④事不办,始稔其诈
⑤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⑥赓芸家不名一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人举荐,李赓芸被皇帝以同知提拔任用,后又被提拔为嘉兴知府。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没有人敢去贿赂他。
B.李赓芸调任漳州知府前,当地人常常发生持械打斗事件,但他们不信任官府,不愿到官府去告状。赓芸到任后,情况迅速好转。
C.李赓芸做漳州知府时,错误地信任朱履中,结果,反被其污蔑陷害,最终,被逼无奈就上吊自杀了。
D.李赓芸家里极其贫穷,以至死了以后都没有钱安葬。老百姓对他满怀感激之情,给他修建了一座遗爱祠,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调德清,再调平湖。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后来)调任德清知县,又调任平湖知县。嘉庆三年,九卿中有人私下举荐李赓芸,皇帝下诏向巡抚阮元询问。
  (2)当审理案件的使者到福建的时候,百姓上书为李赓芸申冤。他们满怀感激之情流着泪前去祭奠李赓芸,到门祭奠的人络绎不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家家思乱,人人自危。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夫文武之道,知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建安十年, 始定冀州,濊貊①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句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
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将①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 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①,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
【注】①濊貊:中国东北的古老的民族。 ②句(gōu)芒: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
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 ③埒(1iè):矮墙,场地四周的土围墙。? ④郫( cháo):中国汉
代乡名。?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多体健,心每不厌:满足
B.后军南征,曲蠡次:接下来
C.狡兽,截轻禽要:截击
D.余脚剿,正截其颡却:退回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好弓马”的一组是
①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 ②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③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
④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 ⑤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 ⑥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
邓展等,共饮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董卓乱政、诸侯割据、黄巾起事等事件,描绘了汉末天下战乱的形势,为下
文重点叙述 自己的人生经历提供了背景。
B.文中叙写了随父习武的经历,流露出得到父亲喜爱的欢欣;又浓墨描绘了一场比武的胜利,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沾沾自喜:这样使文章多了一份生活气息。
C.作者写自己平定冀州,边地之人进献良弓名马:又写随军南征,常与军中名将共饮。这既印证“长戎旅之间”的自述,也表现出征战功高的得意之情。
D.本文是曹丕自叙身世,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叙述事件简洁自然,描写人物生动形象,文笔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将军法非也。余顾常好之,又得善术。(3分)?
②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4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生 王 之 教 莫 荣 于 孝 莫 显 于 忠 忠 孝 人 君 人 亲 之 所 甚 欲 也 显 荣 人 子?人 臣 之 所 甚 愿 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于不学,?(取材于《吕氏春秋》)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①将军的剑法不行。我只是一直爱好击剑,又得到了好的剑术。②昔日阳庆
让淳于意舍弃他以前惯用的药方,另外传授他秘方,现在我也希望邓将军丢掉惯用的剑法,
另外学习更好的剑法。(2)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
/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本题解析:
小题1:次:驻扎
小题1:②是说自己脱险,⑥是说与人交往。
小题1:“自己平定冀州”“征战功高”说法不当。
小题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2)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杀掉汉少帝毒死何皇后,将皇室势力消灭,颠覆了朝政。(此时),每一股势力都想着起事作乱,人人感到危急。在崤山以东的地区,势力强大的就连接几个郡国,势力中等的进犯城邑,势力小的就聚集在乡间田野(作乱),这些势力互相征战吞并。当时黄巾军遍布海岳,山寇横行并州冀州,我那时只有五岁。父王看到世局扰乱,教我学射箭,六岁就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因为当时世事艰难,所以每次征战,我都跟随父王。建安初年,父王向南征讨荆州,攻打到宛城,张绣投降,(但)十天后又反叛。我的兄长孝廉曹子修、我的堂兄曹安民都征战而死。当时我十岁,骑着马得以逃脱。
凡文、武之道,应随时而用。我生于灵帝中平年间,在军队里长大,因此从少年就喜爱弓马,至今都没有减退;追赶飞禽,动辄十里,骑马射箭,常常在百步开外,身体逐日强健。心里常常不满足。建安十年,平定冀州,边荒进贡良弓,西北献上名马。暮春时节,春天之神掌管着时令,和风吹物,弓干手痒,草浅兽肥。我与族兄曹子丹,游猎于邺城之西,一整天,手擒獐鹿九头,雉兔三十。
后来部队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奉命劳军。见到我后,在谈论结束时,他说:“听说您能左右开弓,这实在非常难得。”我说:“您是没见过在脖颈间发箭,用口衔箭搭弦,俯下身去能射‘马蹄’,仰起头来可射‘月支’啊!”荀彧听了,笑着说:“原来可以这样啊。”我说:“射场围墙有一定尺寸,靶子有一定地方,虽然每次射箭总能射中,还不算绝妙手段。如果驰骋平原,奔赴茂草,邀击狡兽,拦截轻禽,如果弓不虚弯,射中的猎物一定被洞穿,这样才算妙。”当时随军祭酒张京在坐,看了荀彧一眼,拍着手说:“好!”
我又学击剑,见的名师多了。四方的剑法,都不一样,唯独京师最好。还在汉桓帝、汉灵帝之间的时候,有勇士王越,擅长剑术,在京师被人称道。河南史阿,说他以前和王越一起游历学到了他的全部剑术。我就跟着史阿,学得烂熟。常常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人,共饮同宿。听说邓展臂功很好,会用矛、戟等五种兵器,并且说他能徒手对付兵刃。我和他研究剑术,谈了很久,对他说:“将军剑法不行,我只是一直爱好击剑,又得到好的剑术。”于是邓展要求和我对剑,当时酒酣耳热,正吃甘蔗,我们就用它当兵器,下殿交手了几个回合,三次刺中邓的手臂。左右大笑,邓展不服气,要求重新比试。我说:“我的剑法快捷,很难击中你的脸,所以只能刺中手臂。”邓展说:“愿意再交一次手。”我知道他想突然进攻中路,就假意深入,邓展果然找机会上前,我退后一步用脚横扫,正中其额。客人们吃惊注视,我回到座位上,笑着说:“昔日阳庆让淳于意舍弃他以前惯用的药方,另外传授他秘方,现在我也希望邓将军丢掉惯用的剑法,另外学习更好的剑法。”满座客人,都感到高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 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4分)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概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应试在正确翻译文言文语段的基础上归纳出二人见解的异同之处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②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依循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③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