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23:03:34 【

1、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采之欲(赠送)谁?②还(看)望旧乡?
B.①(但是)为君故? ②何时可(收获)?
C.①少无(迎合)俗韵?②山不(满足)高?
D.①桃李(罗列)堂前?②(重新)得返自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小题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国人杀之”体现了孟子尊重民意的思想(答“民本思想”也对)。在孟子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杀,应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要在民众都说该杀和国君审察认定确实该杀的情况下,才能把这个人杀掉。


本题解析:
小题1:孟子认为选拔人才要以贤能与否为标准,但这样又有可能会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所以必须格外慎重。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文句内涵。
小题2:解答本题时应想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然后再揣摩本段的内容就可理解到位。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贤人,要谨慎,实在迫不得已要拔擢一些人的时候,有可能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既如此,这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贤德,还不能相信;假如大夫们都说某人贤德,还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再仔细加以考虑,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用之。又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不可用,您不要去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不可用,您也不要去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不可用,然后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真的不可用,然后才弃置不用。还有一种情况,假如国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该杀,您不要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该杀,您也不要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该杀,然后再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才把他杀掉。所以,应该说这是‘全国人民同意杀掉他的’啊,做到这个样子,那才可以当国君作人民的父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庄子以绅笏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命运
B.推否泰以消息:讯息
C.后数日,装具舟赍:携带
D.操觚率然,辞不意逮:达到

【小题2】下列“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庄子以绅笏柴栅
B.索言以
C.此非可浅见寡闻者道也
D.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君子轻去就,随舒卷,富贵不可诱。(4分)
(2)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因此君子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像云卷云舒般随心自由,不被富贵所诱惑。
(2)凭借希则的资质才能却幽居匿迹被埋没,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小题4】方希则因美好的才华而步入仕途,但三次进士考试都不成功,真是命运不佳。他不被时代所
用,却能拂动衣袖泰然镇定,自信满满,独往独行,视运气好坏、福分增减为自然推移,看轻外物的去留,他的高雅的君子之风真是深厚,与历史上的贤人几乎类似。方希则被尚书台召试。因为有关官员的歪曲,成绩优秀却被免除。而方希则却安静如常,襟怀旷淡,始终不能让人窥探其深广。方希则是位通达的人。方希则他日必能光耀环宇,身居高位,让众多儒生后辈仰望不已。


本题解析:
【小题1】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B.息:减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一)“为”字动词的用法:1、“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用法: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2、“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结果的用法:可译为“变成”“成为”。 3、“为”字表心理的用法:可译为“以为”“认为”。 4、“为”字表判断词的用法:是。(二)“为”字介词的用法: 1、“为”字表被动的用法: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为”字介绍原因或目的的用法:可译为“为了”“因为”。 3、“为”字表代替的用法:译为“给”“替”。 4、“为”字介绍涉及的对象对的用法:向。5、“为”字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当”“等到”等。(三)“为”字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的用法:“呢”。分析可知,C.为: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是以”“就”“舒卷”(2)“以”“沉冥郁堙”“岂非…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该题考查了对文中人物“方希则”的形象鉴赏、性格把握。一定要审准题意,即结合最能表现“方希则”性格的事例去思考。文中这方面的事例还是较多的。分析可知,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的情感态度有能拂动衣袖泰然镇定,自信满满,独往独行,视运气好坏、福分增减为自然推移,看轻外物的去留,具有高雅深厚的君子之风。他襟怀旷淡,始终不能让人窥探其深广。方希则是位通达的人,他让众多儒生后辈仰望不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庄子把官场看作是栅栏囚笼,班固把名声看作是缰绳锁链。官位爵禄是人们最想要的,难道他们这样厌恶吗?大概他们有所感触罢了。因此君子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像云卷云舒般随心自由,不被富贵所诱惑。所以他们正气浩大,勇气超过孟贲、夏育,不在意毁谤和称誉,他们的气量坦荡,喜怒不表现于外,能达到这样,才是达人的节操和大家的风范。
方希则因美好的才华而步入仕途,但三次进士考试都不成功,真是命运不佳。他不被时代所用,却能拂动衣袖泰然镇定,自信满满,独往独行,视运气好坏、福分增减为自然推移,看轻外物的去留,他的高雅的君子之风真是深厚,与历史上的贤人几乎类似。
自从我来到京城,在客栈居住,往来于金马门(学士待诏之处),第二次见到方君已经是第二年春天。适逢天子正仰慕儒学,招揽俊才,开设科举,诏命各乡举荐,各地才俊携带贡品怀揣信函来到公车府,从十到百,直至上千人。我虽然后进晚出,但因为游走于那些衣裙相牵、脚背相摩,捋袖伸膊的人流中间,交往的人当然就很多了。我较晚才认识方君,路上初次相逢,一见如故,双方交谈,开怀大笑,忘乎外形,心心相印,即使是当年庄周与惠子在濠水桥上的交游,也比不上我们这种情形。不久,方君被尚书台召试。因为有关官员的歪曲,成绩优秀却被免除。士大夫中的评议者都为他伤心鸣冤,而方君却安静如常,襟怀旷淡,始终不能让人窥探其深广。几天之后他购买行装,准备舟船,顺流东下。因为与我有过交往,向我索要文字作为赠序。
见识宽广、器宇恢弘的人看得见远方,通彻祸福依存之理的人能够做到知晓天命。这些都不能够向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讲述的。希则是位通达的人,可以完全给他讲明。过去公孙弘曾经退隐归田,乡人两次推荐,在朝廷策论比赛中最终夺得第一。西汉刘向(本名更生)几十次上书朝廷,皇上每次看到他的奏折都不予采纳,然而他最终成为汉代名臣。凭借希则的资质才能却幽居匿迹被埋没,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会让他徘徊不进?良工最后才完成的往往是宏大的器具,稍后出发而最先到达的通常是优良的骏马。希则他日必能光耀环宇,身居高位,让众多儒生后辈仰望不已。这种未来并不遥远,本是希则的衣袋所藏之物而已,难道还要借助我的进荐之言吗?酒过三巡,客人都要离席之时,我率性写下这篇赠序,恐怕词不达意。同年的景山、钦之、识之也都赠诗送别,全都洋溢着饯别叙旧的浓浓深情,这些就不再赘述了。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堡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缝攒代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竞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矩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袱葬顺冢,立双庙祀之。(选自《宋史》)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进团山下——稍: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之——祀:祭拜
C.乘夜顺流断短破围冒进,众皆易——辟: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杀伤殆尽——意:料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 )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④众乘锐凡断铁短攒卡弋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将领将三艘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起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1)张顺张贵都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
  (2)不久襄阳已经平定,张贵于是告别吕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译文:
(1)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2)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参考答案:
(1)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
(2),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本题解析:关键词和采分点
(1)为:治理
(2)诈力:欺诈的手段
【译文】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