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A.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B.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 D.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
修:修长。
小题:
“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A.连词,于是/介词,因为。B.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用在句末,表示解释。D.语助,“呢”/代词,相当于“之”。
小题:
“人问己答”
文言译文: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带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沈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坪数大小及设备的奢俭,都完全符合我原本的心愿与经济能力。打开北向的小门,就吹来阵阵的凉风,可以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就照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寒气。所用的木头啊,只是砍下来就用,绝不再漆红;所筑的墙壁呀,抹平就好,也绝不再抹白。砌台阶,就用石头;糊窗户,也全用纸,竹子做的窗帘,纻麻做的门帐,设备大概就是这么朴素啦!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古琴一张,和儒、释、道各家书籍呀,随意摆了几本!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看着这里的竹啊!树啊!云哪!石啊!看得简直是目瞪口呆、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就完全忘记自我的存在,而跟万物融合无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反正就是会这样就是了!却忍不住再问到底为什么?其实,我这座草堂啊:前面的平地约有十丈宽广,中间又有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又是平台的两倍左右。池边到处是山竹、野花,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一个石涧,石涧两旁古松、老杉交错竖立着,树的腰身几乎都要十个人才抱得住,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修长的树枝摩娑着白云,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像旌旗般地直立着,像雨伞般地张开着,也有的像龙蛇游走般地分布着;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交错遮荫,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时的气候,仍像月的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做为出入的通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盘踞在层崖、积石,岩石玲珑空透,就像蚂蚁窝的土堆一样,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色的枝叶繁密迷蒙,红色的果实多得分披四垂,也说不出他们的名字,而且四季都是这个样子。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可以直接用来煮水泡茶,若被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还可以用来快乐地渡过一整天呢!草堂东边有一座瀑布,清水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清晨或傍晚望过去,就像洁白的丝幔一样,要是在夜间听起来,就像珠玉琴筝的声音。草堂的西边,就在北崖边山上,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血脉般地分布着、如丝线般地悬挂着,从屋檐灌注到水池里,一滴一滴连续不绝,就像连贯的珍珠,散出来的水气就像雨露一般,滴沥飘洒,随风逝去;那附近拄着拐杖穿着鞋子,耳听目视可以欣赏到的风景:春,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炉峰的白雪;不管是晴天的明亮、阴天的晦暗之景,或是晨昏的含蕴、吐露之姿,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实在是无法全部记下、详细描写,所以我才说这里的景色是远超过卢山本身啊!
唉!一般人只要装潢了一个房间、拥有一张华丽的席子而生活在当中,就免不了有骄傲满足的样子。何况是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而每样东西只要到我跟前,我就用我的知觉官能与他交感相发,他们又这样色色样样地来感发我,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想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居士宗炳、雷次宗等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虽然距离我现在已有千年之久,但是我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境就是为了这个和我同样的理由啊!
更何况我从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还是朱色的大厦,只要住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个几畚箕的泥土来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可见我对山水的癖好已经到了如此无可药救的地步。
一旦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那郡守又用宽厚的心态来对待我,庐山更以他灵秀的美景迎接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只不过目前还有些小官俗事牵绊着,还有些家庭拖累尚未解脱,而不能真正安处于此。等到有一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期制届满了,一切的进退取舍,都由得我作主成全的时候,我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好成就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誓,清泉哪,白石啊,你们都听到了吧?
时间是在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刚搬到这新居草堂,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以及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大德凑、朗、满、慧、坚等二十二人一起准备了斋果茶点来为新居行落成典礼,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小题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真诚地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小题3:以下能直接表现苏代擅长游说之术的一组是( ? )
①臣闻明王务闻其过 ?②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 ③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④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⑤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⑥终归齐,齐善之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苏厉是苏秦的弟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分化拉拢,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在燕国出现危机的时候,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B.苏代认为,齐国不占天时,且百姓疲劳困乏,即使拥有地利也不足为虑;又分析了齐国君骄臣贪的隐患,从而消除了燕王的恐惧之心。燕王最后决定任用苏代来对抗齐国。
C.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燕王哙听了苏代的话后,便专一重用子之,甚至还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燕国大乱,最后被齐国杀死。苏代也不敢回到燕国。
D.齐国攻打宋国时,燕昭王读了流亡到宋国的苏代写给他的信,认为写得很好,决定再次起用苏代,共谋讨伐齐国,最终打败了齐国。苏代兄弟因此而名扬诸侯。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4)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
(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2)想到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3)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连六国也比不上了。
(4)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关键点:罢敝、恶,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诚”在此是“果真,如果”的意思。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小题2:D项,均为连词,表因果,译为“因此,所以,因而”。A项,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B项,前为助词,译为“的”;后为动词,译为“到”。C项,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为代词,译为“他的”。
小题3:②是说齐、赵是燕的仇敌,陈述事实。⑤是游说后燕王按照苏代说的去做了,是间接表现。⑥苏代归齐,齐对待他很好,没说与擅长游说有关。①③④全部能直接表现。
小题4:“苏代兄弟因此而名扬诸侯”错,从原文“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可知,名扬诸侯是因为“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而不是打败齐国。做本题要对照原文,注意细节,关注人、事、时、地。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然则”译为“既然这样”;“厌”,通“餍”,译为“满足”;“先祖父”译为“死去的祖辈和父辈”;“暴”译为“冒着”;“尺寸之地”译为“很少的一点土地”;“苟”译为“如果”;“故事”译为“前例”;“罢”通“疲”,译为“疲劳”;“苟”译为“如果”;“恶”,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参考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作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之乎 及其所之既倦
C.然力不足者 何为其然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侣鱼虾而友麋鹿
3.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志”“力”、“物”。“志”是前提,“力”是实现“志”的主观条件,“物”是实现“志”的客观条件。
4.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选取的缘故(原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②,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遂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往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选自《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者:过去。这里指刚才。不称:不相宜,不合适。 ②博:古代一种博戏。③太牢: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头,是古代祭祀的重礼。借指贵重美食。
1.下面加粗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聂怒而目之——范增数目项王
B.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公曰:“……吾其还也。”亦去之
C.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D.则不可,因而刺杀之——不如因善遇之
2.下面对加粗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往之主人:前一“使”字为动词,意为“派遣”;后一“使”字为名词,意为“使者”。
B.使悉反诸侯侵地:“悉”,副词,意为“全部、全都”;“反”通“返”,意为“返还”。
C.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代词,意为“那些”;“长者”,名词,意为“年长的人”。
D.供太牢具,异物间进:“异物”,意为“不一般的东西”,指特异珍奇之物,如珍珠宝玉等。
3.指出与例句“燕小弱,数困于兵”句式相同的一项(?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夫晋,何厌之有
4.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论剑”“争道”“饮酒”“和歌”等情节刻画的荆轲形象与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致吗?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A
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嵩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冀始为恨。累迁大鸿胪。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赃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以地震免。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小题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帝将纳梁冀妹纳:娶
B.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属 :嘱托
C.冀又衔之衔:恨
D.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安:安定
小题2:
以下四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是 (? )
A.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梁让)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
B.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桓帝)不听。
C.(你)早从宜,妻子可得全。
D.(杜乔)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乔做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而勇于揭发其收受贿赂的行为。
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要赏罚分明,并揭发梁氏一门的罪行,得到上级的支持。
C.宦官唐衡等人共同诬陷杜乔,请求逮捕并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没有治他的罪,这使梁冀非常愤怒。
D.作者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身取义,启示后人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小题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4分)
?
(2) 在位数月,以地震免。(2分)
??
(3) 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A
小题:
B
小题:
(1)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4分,“奸诈者”“责诘”“做坏事的”“放纵”各1分)
(2)(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2分,“因为”“被免职”各1分)
(3) 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4分,“暗示”“弹劾”“勾结”“查究”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
使……心安(理得)
小题:
杜乔
小题:
对“书奏不省”理解有误,应是顺帝没有明察采纳)
小题:
附文言文翻译:
杜乔字叔荣,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还是一介儒生,就被郡里推荐为孝廉。顺帝汉安元年,起用杜乔为光禄大夫,让他巡察兖州。他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人贪污千万以上银两。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小叔父。杜乔回京后,任太子太傅,又调任大司农。当时,梁冀的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人没有建功,却被一同封官。杜乔上书劝谏顺帝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一定要凭功过;末世的昏君,诛赏各自依照自己的私心。现在梁氏一门,是地位低下的官宦之后,没有任何功勋,却一齐带上立功的绶带,同时分得功臣的土地,他们的行为放纵无度,怎么能够说得尽!有功者得不到奖赏,做善事的失掉了自己美好的期望;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奏章送上去后,顺帝没有察看。
益州刺史种嵩检举弹劾永昌大守刘世君将金蛇送给梁冀,事情败露后,把金蛇送到了大司农杜乔的手中。梁冀想从杜乔手里借来看看,杜乔不肯,梁冀开始怀恨起杜乔来。这时梁冀的小女儿死了,命令公卿齐去探望,唯独杜乔没去,梁冀更加怨恨杜乔。桓帝建和元年,杜乔取代胡广任太尉。桓帝将要纳梁冀的妹妹为妃,梁冀想要让桓帝用厚礼迎娶,杜乔拿出旧典据理力争,桓帝不听。同时,梁冀嘱咐杜乔推举汜宫为尚书,杜乔以汜宫贪赃罪明显,于是不肯起用,从此一天天抵触了梁冀。开始是李固无故被废,朝廷内外十分丧气,各位大臣侧身而立,不敢正视梁冀,只有杜乔面不改色地直视,没有一点屈服。从此国内一片叹息,朝野上下徘徊观望。(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宦官唐衡、左悺(guàn)(等趁机一齐在桓帝面前说坏话诬陷别人说:“陛下先前即位时,杜乔与李固违抗,散布言论说皇上不能继承汉室。”桓帝便也怨恨杜乔。等到清河王刘蒜与国舅之间发生矛盾,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但梁大后一向了解杜乔的忠诚,只下了道文书免去了杜乔的官职罢了。梁冀更加恼怒,派人威胁杜乔说:“听我梁冀的(自杀而死)比较合适,妻子儿女得到保全。”杜乔不肯屈服,第二天梁冀派人到杜乔家,听不到有哭泣者,就用白布缚住杜乔,使杜乔死在大狱中。杜乔的妻子儿女都回了老家。不久,杜乔和李固的尸体一起在城北示众,家属和老朋友没有谁敢看一眼。
评论说:“那些称为仁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宏大。立下诺言就要履行,哪里只是炫耀名声使自己心安理得就罢了呢!如果义比生命重要,他们便可以舍弃生命;如果生命比义重要,他们就可以保全生命。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