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23:24:2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的相貌长得不一般,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②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③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萧伯纳一般高大,像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光的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些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摩登。“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对比当年的摩登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
  ⑤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采,说是在你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这话不管是真心还是辞令,确是说出一种真实。西洋人因为身材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⑥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历史已经给了鲁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样已经被印刷媒体塑造了七十多年,已经先入为主,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是的,很可能是的,但这形象效应是互为因果的。时代凝视这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托尔斯泰那部大胡子,是应该写写《战争与和平》;鲁迅那笔小胡子,是应该写写《阿Q正传》。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尔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子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也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⑦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选自《笑谈大先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五四运动后,因其文学成就,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毫不逊色。
B.鲁迅先生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和同时代文人学者相比,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
C.鲁迅先生的相貌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从根本上讲,这是历史给予鲁迅的地位。
D.鲁迅先生说自己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和自信。
E.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相貌一样,既文气逼人,又不嚣张。
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对刻画鲁迅形象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俏皮风趣,请从第⑥段任选一个语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这种说法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得到印证吗?请以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E
2.①表面上是描写周恩来这样优异的中国人骨子里的儒雅凝练为西方人所不及,实际上是映衬鲁迅骨子里的精神气质为西方文豪所不及。②说明鲁迅文气逼人而不嚣张的相貌是其内在精神气质的一种体现。(意思答对即可)
3.答案示例:“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也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称赞托尔斯泰和鲁迅“伟大”“长得有样子”,作者却以他们自许的语气说出来,语言俏皮、风趣,耐人咀嚼。
4.第一问:相貌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个性和内在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答案示例:可以得到印证。从《祝福》中祥林嫂不同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林嫂精神状态和命运的变化。作者对刚到鲁镇的祥林嫂的描写(“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又只是顺着眼”),说明她此时虽然新寡,但对生活还未丧失信心。到祥林嫂再寡丧子之后,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祥林嫂,外貌发生了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精神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待到祥林嫂捐门槛而仍未改变命运并被赶出鲁家之后,其外貌再次发生了变化(“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她此时已精神崩溃,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最终坠入悲剧的深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蓝 调
朱以撒
  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决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1、 阅读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概括蓝调的“大海”与反蓝调的“城市”各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道:“简单产生了大美。”作者为什么认为“简单产生了大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写道:“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如何理解“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题“蓝调”除了“蔚蓝色调”这一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请结合文意探究其更深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海:空旷、清澈、洋溢、岑寂、萧瑟、阔大真实、畅快通达、单纯简约。
  城市:嘈杂、拥挤、脏乱、脂粉、艳冶、狭促潦草、拐弯抹角、花里胡哨。
2、(1)因为简单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
  (2)人追求的目标越高,目标实现的过程越艰难。(意对即可)
3、对比。“蓝调”的大海与“反蓝调的城市”形成对比;城市紧张生活与海边休闲生活对比;充满幻想的少男少女与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少妇对比;未受污染的蓝调与“我”所见的蓝调对比。 (意对即可)
4、更深层的含义是“和谐”。一是指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如作者就是通过城市与大海的关系的对比,向人们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的道理;二是指人的内心世界要和谐,如作者通过工作与休闲生活的关系对比,少男少女与小丈夫、少妇的对比,说明了人的内心世界要和谐,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江南的春雪?
鲁涛
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子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脱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并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又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一阵汹涌的雪子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稀稀拉拉,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上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雪烟俱净,山水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雪虽然下得不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地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情人就风花雪月;有了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江南的春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做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春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
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小题1:“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3分)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为什么看到眼前的雪,作者仿佛到了“梦幻般的童真年代”?
(2)作者在文中引述一则王子猷的逸闻趣事,其用意何在?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3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作者理想中的丰收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朦胧的天空,漫天的飞雪,苍茫的大地因雪而娇媚。在这样的静谧的氛围下,人们不再烦躁和不安,行走都成了多余的打搅。
小题1:(1)雪曾给儿时的我带来生活的乐趣。雪的洁白、晶莹剔透、纯正和儿童时代的纯真相似。
(2)用这个小故事说明“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这一观点,同时增添了文章的内蕴。
小题1:答案一:线索是雪,作者以时间为序,先写汹涌的雪子,再写芦絮般的雪花,然后写雪停了,雪融化了。雪贯穿了全文。
答案二:线索是雪,作者先写了自然的雪,然后过渡到写心灵的雪,意思逐层推进。
答案三:线索是雪,雪让人们想起了远逝的梦幻般的童年,雪给人带来了宁静,雪给人们带来了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
小题1:人应该陶冶自己的情操,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追求一种自然、纯洁、洒脱的美好境界。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骆家辉:一英里梦想
提到61岁的骆家辉,总有两个离不开的话题,一是他的华裔血统,二则是“美国梦”。
“100年前,我的祖父乘蒸汽船到了美国华盛顿州。他在一个白人家庭当佣人,这户人家距离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路程。我们家族用了一个世纪,才从那幢当佣人的房子搬到了州长的房子里。”“我的父亲骆荣硕在二战爆发前加入美国陆军,战后回到西雅图,开了个小杂货铺,在美国扎下根来。”这是骆氏家族的转折点,也是他整个人生的开端。
骆家辉1950年出生于西雅图,上幼儿园前,骆家辉还不会讲英语,因为家里人只说台山话;在幼儿园时,他还因为不爱吃美式早餐而被教员打了手板。现在,他喜欢喝星巴克的摩卡咖啡,有时还亲手调制,并用流利的美式英语与记者畅谈咖啡文化。
1968年,骆家辉考上耶鲁大学。几年后,又取得了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因为出色的法学教育背景,骆家辉受聘在华盛顿州金县的检察院办公室工作。1982年,成功竞任华盛顿州议会众议员。1996年更是以58%的优势选票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州长——而该州只有约5%的亚裔人口。这也是骆家辉第一次完成他的家族百年来的“一英里梦想”。“骆家辉就是美国梦的主角。”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如此评价骆家辉的当选。时隔12年,这一评价被另一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重新复述了一遍。“骆家辉懂得‘美国梦’,他令‘美国梦’鲜活起来。”2009年,已离任州长近6年的骆家辉正式宣告复出,就任奥巴马政府的商务部部长。
“我的成功,大概要归功于我的家庭教育。”骆家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我们家庭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教育。作为第二代移民,我的父母从祖父那里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华人在美国创业的艰辛,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影响了我。我对自己的华裔身份非常自豪。”
在华盛顿州长任上一年多后,骆家辉才和祖先的家乡第一次发生了联系。1997年10月,骆家辉以私人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借道香港回台山祭祖。对新任州长的骆家辉来说,这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他和夫人先乘车来到了水步镇,再按照台山的习俗,下车扛着大烧猪,点了香烛拜祭祖先。对骆家辉来说,返乡祭祖,也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另一个开端。从这一年开始,骆家辉开始为中国高层所熟知。他在北京受到了江泽民的接见。在骆家辉访华之前,中美关系正处在由低谷趋向缓和的敏感期,他的寻根之旅,也因此被媒体评论为“中美关系融冰的一次试探”。《香港商报》则报道说,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高官几乎每次访美时,都会与骆家辉见面。也许,这种源于血统的关系,使得骆家辉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特殊的“润滑剂”。
骆家辉言谈温和,态度理性,尤其注重家庭生活,完全符合传统的在美华人形象。但一旦涉及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问题,他的言谈就会变得格外谨慎。骆家辉说过:“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而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而自豪,我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但我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骆家辉曾感慨地回顾了自己年少时如何想做“标准的美国人”而挣脱中华文化影响的心路历程。整个青少年时代,他既要面对教师要求的“美国化”,又要面对父母的“努力往同拉”——有的时候,骆家辉希望自己的午饭能像美国同学一样带烤苹果派,而不是米饭。他挣扎得非常痛苦,甚至为此和父母关系紧张。成年以后,他才开始在热爱美国的同时,深深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他意识到,亚洲移民因为人种原因,很难像大部分欧洲移民那样被完全同化,华人实际上永远摆脱不了“美国人”前面的“华裔”二字。尽心尽力维护和争取美国利益的言谈和行动,相信会一直伴随着骆家辉的外交生涯。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裔血统使骆家辉在中美交流活动中具备了特殊的优势,可能是这种优势让他在中美关系的敏感时期起到了改善两国关系的作用。
B.本文记述了骆家辉的成长过程,着重表现了他同时受中美两国文化影响的特点,在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他的经历值得关注。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骆家辉回中国寻根,如同很多成功人士的“衣锦还乡”,完全按照家乡的习俗祭祖的行为赢得了华人的赞誉。
D.从骆家辉的祖父起,他的家庭就扎根美国,三代的努力为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的成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E.和奥巴马的成功之路类似,骆家辉从政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少数族裔身份,因而他能在亚裔人口仅占5%的华盛顿州当选州长。
小题2:骆家辉曾说他以他的祖先而自豪,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骆家辉为祖先自豪的原因是什么?骆家辉为美国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小题3: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英里梦想”含义的理解。(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分析骆家辉对中美文化的态度,经历了那几个历程?这些对你有怎样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 B 3分、A2分、C1分。答DE不给分。
小题2:(6分) ①自豪的原因:艰苦创业、追求梦想、家庭教育; ②作出的贡献:作检查官、法官、州长,促进中美关系发展。(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6分)①骆家辉的祖父刚到美国时在白人家庭当佣人,这户人家距离华盛顿州州长的官邸不到一英里。②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意味着他的家族三代人用100年时间取得了在美国的成功,跨越了象征性的一英里。③他的“一英里梦想”是美国梦的鲜活体现;所谓“美国梦”就是无论你来自哪里,什么出身,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8分)①幼年,接受的是中国文化,说的是汉语吃的是中餐,抗拒美国文化;(2分) ②青少年时代,向往美国文化,又受家里中国文化的影响,内心痛苦挣扎;(2分) ③成年后,在热爱美国的同时,也深深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2分)
启示:(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文化融合是世界大趋势,主动融入自己生活社会的主流文化,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骆家辉在美国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观点二:融合虽然是国际大趋势,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文化上的根。骆家辉政治生涯的发展得益于他特殊的身份,和他主动采取的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根的行动。
观点三:各民族文化差别较大,应求同存异,不同文化和谐共生。骆家辉政坛的成功在于他接纳了美国文化,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个人发展和两国交流的部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D项“坚实的物质基础”文中不明确;E项“得益于少数族裔身份”错误;C项“很多人士衣锦还乡”文中没有明确。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时注意选准区位,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为祖先自豪的原因,见第2段内“这是骆氏家族的转折点,也是他整个人生的开端”的相应内容;“骆家辉第一次完成他的家族百年来的‘一英里梦想’”;“我的成功,大概要归功于我的家庭教育”等。②作出的贡献,骆家辉先后担任检查官、法官、州长,使得骆家辉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特殊的“润滑剂”。
小题3:这是考核文章标题的含义的题目,注意文章的表面意思和文章的深层含义,便面意思是“骆家辉的祖父刚到美国时在白人家庭当佣人,这户人家距离华盛顿州州长的官邸不到一英里”,深层含义是自己的梦想和“美国梦”,答题区位在文章的第四段。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题目有两个答题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就某问题作深入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向外延伸主要是就传主的某种精神结合实际作答,一般题干要求较为明确。此题先概括出骆家辉对中美文化的态度,经历的“幼年”“青少年”“成年后历程”的几个历程,然后用第一种方式的第二个方向结合文意作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传信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传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节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与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 创新的思想基础。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 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D、文化创新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基础和智力之 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2、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 ]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的创新文化环境。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途径。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 范等文化环境。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勇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推进国家传 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参考答案:1、D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