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03-15 23:32:1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是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上限(16KHz-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因其频率高,方向性强,穿透本领大,尤其在液体中能产生空化现象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超声波应用技术甚多,主要分为检测超声、医学超声、功率超声和高频超声等。超声波清洗技术(以下简称“超声清洗”)是功率超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层剥离,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液体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和空泡,这些气泡和空泡随超声波的振动反复生成、闭合并迅速变大,在闭合时会产生压强高达几百乃至几千帕的微激波,因剧烈碰撞导致突然爆裂,使气泡周围产生上千个大气压,这种现象叫空化现象。由于空化作用极易在固体与液体交界面进行,并且空化瞬时在局部产生几百度的高温和上千个大气压,不仅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而且振动加剧溶液的脉动和搅拌,更增强了清洗的效果。因此,超声清洗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 利用超声清洗,不必将物件拆开和刷洗,省时省力,速度快,效率高。它可清洗结构复杂的零件、深孔、空穴、凹槽、暗洞、盲孔及狭缝中的污物,清洗质量高。在一些难以清洗并有损人体健康的场合,如核工业及医疗中的放射性污物,利用超声清洗可避免对人的伤害,并易于实现清洗自动化。 超声波清洗机自1351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并很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汽车工业中,主要的精密零部件在轧制或热处理后,表面会形成锈,还有油污等,装配前采用超声清洗可获得极佳的效果。在维修时,这些零部件的表面有许多积炭、油腻、油泥等,一般的方法很难清洗,以前常采用有机溶剂浸泡,用小锯条等工具刮的方法,洗不净不说,还损伤工件表面,效率相当低,采用超声清洗则易如反掌。在电子工业中,特别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某些材料和零部件的清洁度要求越来越高,如超火规模集成电路中,不允许有0.1μm 的微尘和细菌,超声清洗很容易达到要求。另外,利用超声清洗还可除去电子管零件、半导体元件、硅片、印刷电路的油污、焊剂、防腐剂、氧化物、污垢;手垢等,清洗质量好。在医药卫生方面,如手术使用后的器械上附着血液、脂肪、肌肉组织等,加之器械有很多齿纹及关节,手洗不易洗干净,利用超声清洗效率高,又便于无菌操作。除此之外,超声清洗目前已在宝石加工、钟表、光学机械等精密工业、橡胶工业、印刷业、航天工业、食品工业、通讯、机械工具、原子能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超声清洗因其具有环保、节水、省时、高效、低成本、低腐蚀等特征,必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选自2004年3期《知识百科》,有删改) 1.下列对“空化现象”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液体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的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和空泡.在闭合时突然爆裂的过程。 B.指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中,使其内部不断产生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随超声波的振动反复生成、闭合并迅速变大的过程。 C.指液体中的气泡和空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剧烈碰撞导致突然爆裂的现象。 D、指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中,使其内部不断产生大量微小的气泡并瞬间破裂而产生的能量极大的冲击波现象。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超声波清洗技术具有清洗洁净度高、清洗速度快等特点,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并借助脉动和搅拌,增强清洗效果。 B.与传统清洗方式比,超声波清洗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自问世以来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 C.以往清洗死角、盲孔和难以触及的藏污纳垢之处一直使人们备感头疼,超声波清洗机的运用,使这一工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清洗精度。 D.超声波清洗正是应用液体中气泡破裂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达到清洗和冲刷工件内外表面的作用。 3.下列对“超声波清洗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声波清洗技术是目前清洗效率最高、清洗效果最好的清洗方式。 B。超声波清洗技术对形状和结构复杂的工件的清洗尤为适用。 C.超声波清洗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彻底杜绝污染,完全排除有毒物质对人类的伤害。 D.超声波清洗技术无需手工清洗,且有手洗等其他清洗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洗净效果。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是离不开超声波清洗技术的。 B.如果超声波的音波压强不足以将液体中形成的微小气泡压碎,那么空化现象就不会产生。 C.利用超声波清洗技术清洗效率高,又便于无菌操作,可见,一些医院的牙科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患者牙齿。 D.不论工件形状多么复杂,将工件放人清洗液中,只要是能接触到液体的地方,超声波的清洗作用都能达到。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本题解析: 1.无 2、B(“迅速”“普遍”,夸大了范围) 3.C(“彻底杜绝”、“完全排除”,言过其实) 4.A(“超声波清洗”只是“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未必就没有这个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对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认识的突破,结果使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的,难免有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源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产生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40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深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注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1.下列对“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它们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B.将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十几年前,人们由于还没有在“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中获得进展,因此对地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是相互独立的,人们关于地质年代的判断,难免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B.海洋深部存在着“黑暗食物链”,依靠地热支持,通过化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可见原核生物的存活并不需要太阳。 C.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这些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方,可能有真核生物存在。 D.许多原来认为“无机”的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原核生物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
参考答案: 1.B 2.A 3.C
本题解析:1.“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错,文中“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界下了不解之缘”说明早已产生了交叉;原文中说“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说明进入了新的交叉阶段。 2.B.“最大进展”应为“最大进展之一”;C.“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错,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D.“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合原意,应该是必要条件“只有…才…”。 3.A.前后无因果关系;B.深海原核生物只是原核生物的一部分,因此只能说有些原核生物的存活不需要太阳;D.“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错,依据原文意思,原核生物影响化学元素,但不决定化学元素的有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读图”时代阅读向何处去 ①近日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1998年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的阅读率为45.3%,比199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下降了7.8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 ②这一查结果颇令人感到困惑和忧心忡忡: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各种书刊林林总总,出版业红红火火,根据同一调查,国民个人自费购买图书的人均消费额还在持续增长,何以读书的人反越来越少?难道购买的书都是为了送礼或摆样子?我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价值观从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以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根据调查预测,今后一段时间DVD、电视等其他媒体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的闲暇,国民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读书的人还会继续减少,难道书的传统价值和人类的读书兴趣真是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③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是人忧虑的。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可以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后者可以统称为“读图”。毫无疑义,与书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因为图像传播是一种直观的形象传播,不仅人人都能欣赏观看,而且它比文字更赏心悦目,枯燥的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生动的图像形神俱备,活色生香;加之图像传播因其形式上的特点,它需要更凝练、更简洁地表现对象,往往洋洋数千言、数万言的文字篇幅,有时需一两幅画面就能表达,这种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比长时间地咬文嚼字确要轻松省力许多,因而它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其实也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问题,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④但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力 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的,先民们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先是通过图画来传播有关信息;然后有了文字,然后人类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先看图,然后学会识字,然后在“读书”中慢慢长大成熟,可以说这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普遍规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因为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反而慢慢养成了只会“读图”、不喜“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功能和兴趣,那到底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 ⑤不仅如此,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百个读者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看到的都是一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而一百个读者阅读一部文字版的《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正在于此。所以,“读图”虽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功能和思维能力都会因之而退化。? ⑥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中的阅读原著和原典,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这里,不仅“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而且读各种快餐书也不能替代读原汁原味的原著。一个国民,如果能有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部中外经典在肚子里打底,那他自然就有一种底气,就会有一种气质自内而外透出来。只看有声有色的图像改编,不读原汁原味的原著;或是包里装两本时髦书摆摆样子,书橱里摆几部大书装点门面,不认真读书,那浅薄庸俗的尾巴随时都会露馅。正是基于此,在大量经典作品以图像改编和各种快餐方式传播的今天,我们真诚地吁请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读者:为了从根本上充实你自己,在你选择“读图”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读书”,尤其不要忘了多读原著和原典。 1.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第②段中,作者运用对比和引用资料的方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的困惑和忧虑。? B.在第③段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图像传播具有天然的优势,“读图”往往更适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人。? C.在第④段中,作者拿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作类比,说明“读书”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D.在第⑤段中,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表明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缘于读者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下列说法和原文相符的两项是( ) A.第④段中的“普遍规律”指的是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 B.作者认为,由于图象具有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读图可以轻松省力地获取知识和资讯,所以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现代人应该多读图,读好图。 C.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在于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D.作者所说的“读图”是指从电视的图像传播中获取知识。 E只有阅读原著和原典,才能是使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摆脱浅薄庸俗。 3.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观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现象“也许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全文,作者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理由何在?请分点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C 3.不矛盾。因为“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广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或: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也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问题,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4. (1)使人和人类得到发展和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 (2)是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3)阅读原著和原典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 (4)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捉 蜘 蛛 ①蜘蛛,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我们的这个小楼上,如果有几天不打,让它自然地繁殖起来,让它尽量地布上蜘蛛网,我想,不要几天,就会变成了一个蜘蛛的世界。 ②对于蜘蛛,我一向是不大喜欢的;虽然在做小孩子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蜘蛛网,可是,在现在我非但连蜘蛛网都不大喜欢,而且有些讨厌它了。 ③因为蜘蛛多,又因为讨厌蜘蛛,所以,我对于蜘蛛,是很不客气的。当我看到一个蜘蛛,神气十足的站在它的网的中央。而用自己的网,撒布在屋角、窗口,或是随便什么地方,在它认为这是一个从黑暗趋向光明的当口,是捕捉那些可怜的昆虫们的最适当的所在,安闲的在等待着那些为了生活,为了一点光明而在到处奔波着的小虫们的落网的时候,我便要用棒去挑破它的网,把它捉到地上来,一脚踏死了它,才觉得快意。 ④可是,我虽然时时刻刻在打,但仍旧打它不完。打它不完,又有什么法子;难道让它把蜘蛛丝网住整个的屋子,网住所有的东西,甚至于网住了自己不成?这有什么法子呢?打,总还是要不断地打。 ⑤这种蜘蛛之所以打不完的原因,我也是晓得的。这屋子,根本便是一所旧屋子,旧屋子,是最适宜繁殖蜘蛛的,这是一;同时,旧屋子,也早就有了蜘蛛的种子,这是二。你看,一种东西,既然有了它的种子,又有了它的最适于繁殖的环境,这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消灭它的呢? 难道真的为了要消灭蜘蛛,连这屋子都要烧掉不成? ⑥我把竹竿用力的震动,这蜘蛛便从竹竿上跌下,我等着它从半空中爬上,到了相当的地方,我又把它从半空中打落。这个样子,它肚中的蛛丝,几乎抽得没有了。于是,我便一脚踏死了它。 ⑦我这种对于蜘蛛所开的玩笑,或者也可说是残忍,但是,我想一想蜘蛛的讨厌,想一想在这个社会上,也有人在对于同类也采取这种方法时,我的心里,倒觉得如同出了一口歪气似的。 ⑧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 (原载 1934年第1卷《太白》) 小题1:.文章开头说“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联系后文,回答(1)(2)两题。(6分) (1)“这里的蜘蛛特别多”,是由于? ?? (2)蜘蛛“特别的讨厌”,主要是因为? ?? 小题2:文章第⑤自然段写了蜘蛛打不完的原因,其中蕴含着深意,这深意是(4分)? 小题3:这篇散文多处描写“我”打蜘蛛的情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不超过 20 个字)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小时候曾经喜欢蜘蛛网,因为蜘蛛网给儿童以“八卦阵”的美感。 B.看不惯蜘蛛那神气十足的样子,所以“我”对于蜘蛛是不客气的。 C.知道蜘蛛打不完,但总还是要不断地打,这表现了“我”顽强斗争、坚持 不懈的精神。 D.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蜘蛛的深切厌恶和对可怜的昆虫们的无限同情。
| E.文章结尾“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语意双关,含义深长。
参考答案: 小题1:(1)这个小楼是旧房子,早就有蜘蛛的种子,又最适宜于繁殖蜘蛛。(大意相同即可)(2)它捕捉为了生活、为了一点光明而到处奔波的小虫。 小题2:旧社会(或,黑暗社会)必然滋生恶人恶势力(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3: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恨和消除它时的快意。 小题4:C E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们的哭泣之所以特别,并不是因为哭喊声,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而动物的哭泣只是呜咽、呻吟和嚎叫,绝不会动情落泪,即便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亦是如此。猿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眼泪,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而对于人类来说,也许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在祖先的泪腺和掌管感觉与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神经元连接。 就像所有遗传变异一样,导致流泪的变异也是一个“错误”。但这是很有用的错误,如果这个意外出现的基因没有让遗传它的生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自然选择早就把它淘汰了。哭泣的内涵有很多。简单地说,这是人类的本能,会因疼痛、饥饿等情况而哭泣;复杂地说,这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它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种联系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生物。 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会用哀号来表达悲伤。在婴儿出生后的三四个月里,他们还没学会怎么去笑,也不懂得使用肢体语言,于是经常哭泣。当婴儿快满一周岁的时候,哭泣就不那么频繁了,而且针对每一种刺激,都有了不同的哭法:因疼痛而尖叫,因孤独、难受或饥饿而啜泣——这是他们在开口说话之前,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人长大了,哭泣不可避免地混入了情感的因素,而哭泣所携带的信息,远不只身体不适或生理需求那么简单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生理机制不再起作用了,而是说哭泣已经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和越来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联系。 人的一生通常会流下三种眼泪,因感情而流下的泪水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眼泪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但它们的功能却各不相同。最基本的泪水会在每次眨眼时出现,它浸润着我们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泪水,会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洋葱的刺激性气体冲向眼睛时涌出。不过,情感性眼泪却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分析这些成分,我们就可以了解它的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威廉·弗雷发现,在情感性眼泪中,蛋白质的种类比反射性眼泪多20%~25%,钾含量更是后者的4倍,而且锰浓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这种眼泪还富含激素,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ticotropin,人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一种激素)和催乳素(prolactin,作用是控制泪腺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弗雷认为,眼泪中复杂的化学变化与哭泣时的情绪有关,由于有大量的激素存在,当我们经受强烈的感情冲击时,人体就会用泪水将多余的化学物质“冲走”。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劝慰别人时,会说“尽情哭吧”的原因。小题1:第二段中“导致流泪的变异也是一个错误”,对“错误”的理解,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可以用眼泪表达感情的功能,这是一种意外。 B.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远古的某个时期,人类祖先的泪腺和掌管感觉与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连接的神经元。 C.导致流泪的基因在人类的进化中意外地发挥了作用,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D.眼泪成为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工具,这与流泪是为了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的功能一样,也是一种高级的能力,是一种进化。
|
小题2:下面关于哭泣的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一生都将疼痛、饥饿等生理现象本能地反映为哭泣。
B.哭泣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它使人类能够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生物。
C.因为人哭泣时的情绪不同,会导致眼泪的成分不同, 最终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
D.哭泣随着人长大后成为大脑的的高级功能,与越来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联系。
小题3:根据文章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流泪可以清除体内过多的化学物质,在流泪之后,人们往往变得舒服一些, 因此提倡多流泪。
B.流泪不仅是情感宣泄的途径,而且是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C.只有在人们逐渐长大,懂得感情的时候,眼泪才是表达感情的手段,而出生3—4个月的婴儿的哭泣是不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D.目前,要了解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其眼泪的化学成分来进行。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B.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也许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和”进化出了神经元连接”。C “导致流泪的基因在人类的进化中意外地发挥了作用”有误.D.“流泪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是人类的本能,””不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和”一种进化”)
小题1:(A.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一生都能将疼痛、饥饿等生理现象本能地反映为哭泣。
无中生有。C.因为人哭泣时的情绪不同,会导致眼泪的成分不同, 最终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顺序颠倒。应为“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 导致眼泪的成分不同”。
D.哭泣成为了人的大脑的的“高级功能”有误)
小题1:(A. “因此因此提倡多流泪“文章无此信息。C 由原文“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会用哀号来表达悲伤”可知不符. D.“目前,要了解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其眼泪的化学成分来进行”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