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A.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认为习惯使我们的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使生活的气息窒息。 B.尼采指出,西方人失去了他们自己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力,所以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 C.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造成人的不自由,尼采指出,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 D.基督教灰黯的使人郁闷的、禁锢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这种人生观。 |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14分)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
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选自《读者》(2007年第8期)
小题1: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分)
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小题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
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
舒?婷
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
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窗外黑黝黝的屋脊,像几条卧鲸。深深浅浅的灯光,似乎要从万千人生故事中,泄露一点什么消息。好比一本书的封面,引诱你去翻阅。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
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
老师提问你,你茫茫然站起来。你那对视得很厉害的眼睛在老师看来是一种有辱师道的挑畔,同学们则看作凶狠的搜索。你咕咕噜噜的回答虽然是正确的,但不耐烦的老师己从你的课桌里掏出一批罪证:精致的小鹿、花篮和水袖宫娥,全是用包糖纸编的。大家哄然大笑。我以为你会哭,会甩起书包回家。但一经允许坐下,你仍将凸额抵住桌沿,检视你的宝贝。它们像虫子一样在你课桌里衍生不息。至今我还似乎能看到你如何灵巧而且温柔地翻弄那些五光十色的玻璃纸。
你父亲死时,我去看你。你家低矮潮湿的房间竟然用铁丝拦了一半,养着十几只珍贵的乌骨鸡。你家八九口人,原靠父亲做木匠活,现在要靠妈妈养的这些鸡了。房间的另一半是弟弟妹妹,高高矮矮,最小的妹妹在你母亲怀里吃奶,你母亲的发上,簪了一朵小白花。弟妹们在做游戏,他们的玩具我是太熟悉了。那些玻璃纸在昏黑中,发出华丽的光彩。只是你的眼睛很忧郁。
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
早读时,我们班的女孩子总到后山找一棵最茂盛的相思树,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直垃壁益盏旦圭迁丛立丝—“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同学们中有人一改温良恭俭让的好孩子样,宽皮带把腰束得细细的,一只手拎着老师的领子去批斗。你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屡经动员和阶级教育,始终和我站在台下,不肯“^造**有理”。于是你又得了“铁杆’(保皇)的绰号,它与你又瘦又黑又结实的样子这样相称。
插队时我们没能在一起。
第一次我步行九十里路去你的知青点,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坟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
为什么有关我们共同的记忆总伴有澄澈明净的天空呢?我们真的把那些阴霾的日子躲过去了吗?你的铺板上只有一条返潮的草席,“救济性质”的再生布被单,临时垫了几本书为枕头。我很难入眠,但真的满心快活。你兴奋地说个不停,没头没脑,我努力猜透是什么隐藏在你的一大堆废话里。睡不着,你拉着我起来到村外走走。月色明媚,山村恬静,连狗也叫得有韵味。我们漫步的斜坡上长满柔软的草,你指着村边一个亮着的窗,,说:就是他!
哟,铁杆,你在恋爱呢[怪不得你用沙子搓白塑料鞋,煞费苦心排列你的刘海,它们不肯蓬松,一会儿又一揪一撮地粘在一起了。
这个梦只是一厢情愿。你搬出了知青点,一个人住在旧庙的厢房边。第二次我去看你,在回城之前和你告别。你上工去了,门没锁。被子没有叠,一摸,原来温着一大牙缸的稀饭,中间大约浇了一匙酱油。这就是你的午饭和晚饭。
大约在这段时间,你迷上了文学,抄了一厚本又一厚本的笔记。你写的信也“文采”起来。恋爱中个个都是诗人。虽然初恋的梦是破灭了,你望着那盏灯一直又过了多少年?
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安排在市政局修整马路。你显得更黑了,连你们的工友都叫你“铁杆”。等我出了一趟远门回来,听说你谁也不通知就结婚了,又听说最近你有了一个女儿。屡次托你妈转口信去,你始终不回答。
命运使我成了“文人”,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这似乎是我们的差别。但现在我有了儿子,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
今夜天空深远沉静,铁杆,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本文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运用了多重对比刻画“铁杆”的性恪特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为题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谎言
刘汀
睡梦里,孩子觉得身体里有许多水要喷薄而出,就像雨季时村庄南边的河流,每个枕头都能听到洪水飞泻的声音。孩子四处奔跑,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释放这些洪流,然而全世界似乎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到处都是人,而且都是一些最最紧要的人;地面是如此的干净,以至于让孩子觉得把尿撒在上面是一种亵渎。可是那涛声已经近的不能再近了,孩子便忽然发现一处绝佳的地方,多数都是一堵坍塌剩余的矮墙。孩子如释重负地发泄身体里的水,溅起许多尘埃来。
第二日,孩子便被母亲揪着耳朵醒来,发现身下是一张似曾相识的图案,母亲会骂孩子几句话,孩子辩解说:那里明明是一堵矮墙!父亲的大掌就会风一样拍在脸上:“小小年纪,怎么就学会了撒谎?明明是自己懒,反要说有一堵墙,该打。”
孩子觉得受了委屈,然而很快便忘却了,其他果然都是洪水,转眼即逝的,只有说谎的责难留在心底难以言说。
孩子和伙伴们游戏时,常常会玩捉迷藏,他躲在大树后、草垛中。有时候,孩子被找到了,寻找的人便问孩子其他人藏身何处。一瞬间孩子觉得自己懂得了畏难,他明明看到那些人藏在了哪里,然而真的要说出来吗?还是用千篇一律的谎言来搪塞?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孩子欢天喜地的跟着大人去森林中,他们在路上和谐无比,但十到了森林的边缘,大人会说,小心啊孩子,森林中有狼。孩子瞪着眼睛问道:果真有狼吗?你见过狼?那大人便回答道,自然有狼,我见过的一个这么高,棕色的毛,牙齿白白。孩子只能蹲在路上看着大人钻近森林,消失在绿色深处。于是,头上很大一个太阳,孩子只能警惕地望着四周,也许有一只狼正盯着他看。
太阳在天上,孩子步行几十里地回到家中,老师说要交一百块钱。孩子没有钱,孩子在几天之前就把自己的最后一角钱买了冰糖,孩子没有一分钱了。他不得不回家向父母要。一路上孩子心情沉重,他害怕面对父亲仓惶的眼神;一路上他又是如此激动,因为一直期望着捡到一百块钱。他已经为把捡到的钱留给自己找到了最好的理由,自然,也是一个谎言:我借来用,等将来我赚了钱,再放十个一百在路上。这个理由是让孩子满意的。
然而孩子只捡到了一枚果子,他咬掉坏了的一半,把剩下的美美的吃了;孩子捡到一支钢笔,他就在手臂上画了一块金子,闪闪发光;孩子还捡到一双破鞋,他试穿了一下又把它丢在水沟里。
到家的时候,孩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口抽旱烟,轻烟笼罩了夕阳,孩子感到一种美,他不得不破坏这种美,告诉父亲说学校要一百块钱。父亲这一次竟然没有仓惶,他镇定地敲掉烟袋中的灰烬,站起来说:孩子,你叔家欠咱一百元呢,我现在就去要回来给你。便走了。那个叔有钱,但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叔。
孩子带着一百元行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前面一个扛着东西的人正是叔,旁边站着他的妻。孩子跑过去要打招呼,听见叔的妻说:你也真是,怎么能把钱就给了呢?
叔回答说,他来借钱,我怎么好说不给?再说了,他说明天帮咱们割麦子,连饭都不用管哩!转眼看见了孩子,叔和他的妻脸色都有些尴尬,诺诺着道:孩子,上学呀,我们在说娘家事哩。
孩子微笑了一下,走过了两个人,这条路真不平坦呀,一脚深一脚浅,孩子始终没回头,眼睛里却有了几颗永远也不会滴落的泪水。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1年第3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梦里尿床,遭到父母的打骂,还背上了“撒谎”的恶名,这是本文展现给读者的第一个波澜。
B.孩子捉迷藏被找到了,当寻找的人问其他人藏身何处时,一瞬间“孩子懂得畏难了”,是因为有一个悖论摆在孩子面前——诚实,还是撒谎?
C.孩子跟着大人去森林却被大人以谎言骗了,作者通过“头上很大一个太阳”来说明谎言终究会在阳光下被揭穿的。
D.文章结尾处写到叔和他妻子的一段对话,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丰富了“谎言”这一主题的内涵。
小题2:本文是一篇颇似小说的叙事散文,作者以“谎言”为题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刻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形象,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孩子只捡到了一枚果子,他咬掉坏了的一半,把剩下的美美的吃了;孩子捡到一支钢笔,他就在手臂上画了一块金子,闪闪发光;孩子还捡到一双破鞋,他试穿了一下又把它丢在水沟里。”勾画出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在文章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3分)
(2)你是如何理解“孩子微笑了一下,走过了两个人,这条路真不平坦呀,一脚深一脚浅,孩子始终没回头,眼睛里却有了几颗永远也不会滴落的泪水”这句话的含义的?(3分)
小题4:文章开头,孩子的父亲因为孩子撒谎打了孩子,后来父亲自己却用谎言欺骗了孩子。对父亲用谎言欺骗孩子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和评价的?(5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