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23:52: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速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罪过
B.慈父见——背:背离、抛弃
C.既无叔伯,鲜兄弟——终:也
D.而刘夙疾病——婴:婴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进退,实为狼狈/臣壮也,犹不如人
B.急星火/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臣具表闻/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D.在故老,犹蒙矜育/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密的《陈情表》中的“情”可以作如下注解: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B.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C.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李密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D.《陈情表》本于宗法人伦之至常,措词委婉,无一字虚言藻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向为人所传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2)(我)过分蒙受提拔,优厚得到恩宠,怎么敢徘徊滞留,另有希求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合。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③差,病愈。后作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嗟异数:多次
B.以功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C.尽用药市:买
D.讼者多让而止两:再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母氏所养②吾固知謇謇之患兮
B.①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②君既见录
C.①留养之②求假暂归
D.①岂有禁人在狱心自安乎②不抚壮弃秽兮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小题5:翻译下列两句。(6分)
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②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①(辛公义)亲自劝说他们喝水吃饭,于是病人全好了。
②这是小事情,怎么忍心让使君辛苦劳累。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后有欲诤讼者”内容大意可知,两:双方。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因”二者均为“于是”。A “为”前者为“被”;后者为“造成”。B 前者为“如果”;后者为“如此”;D前者表转折;后者表顺承。所以选C。
小题3: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对他的评价,②他看到后的想法,⑥写罪人的,不是写公义。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整合有误,将罪人的伏法与讼者停讼混为一谈。所以选D。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躬、饮食、差、主谓倒装句“勤劳使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先公太中讳,珦①,字伯温,前后五得任子②,以均诸父子孙。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得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寡居,公奉养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惧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归,嫁之。时小官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公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惟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左右使令之人,无日不察其饥饱寒燠。
  娶侯氏。侯夫人事舅姑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从叔幼姑,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是大时,能为此事否?”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
  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子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尝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皆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夫人七八岁时,诵古诗曰:“女子不夜出,夜出秉明烛。”自是日暮则不复出房阁。既长,好文而不为辞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笔札传于人者,则深以为非。(选自《近思录》卷六,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程颐所述,程珦为程颐之父。②任子:任用其子,指朝廷任用其子为官。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犯义理,则不也——假:宽容
B.侯夫人事舅姑以孝谨称——舅姑:公婆
C.夫人视,常均己子——存:存养
D.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护短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分赡亲戚贫者——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B.不严整——争割地赂秦
C.贵贱虽殊,人一也——庄人为寿
D.虽使令辈,不得恶言骂之——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下列对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B.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C.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D.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父慈和宽厚,对伯父叔父的子孙们尽心照顾,对自己女儿的出嫁,尽心尽力。
B.当时先父的官职不大,俸禄也少,能克己行义,确实难能可贵。
C.侯夫人教育小孩非常严格,吃饭时,孩子如果挑食,她总会斥责他们。
D.侯夫人好文学,但不写诗文,也反对世上的妇女以文章和书信传示给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D
4.A
5.(1)先公迎接堂姐回自己家里,教养她的孩子,和对待子侄一样。
  (2)夫人以谦和柔顺要求自己,即使是小事也不独断专行,一定要告知先父再去做。
  (3)虽然在贫穷的时候,孩子有时要想请客,她都很高兴地为孩子准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发兵捕,久不得/周怀政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济/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D
5.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6.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是
[? ]
A.①以地事秦,抱薪救火②刺客不行,良将
B.①燕赵之君,有远略②至丹以荆卿为计,速祸焉
C.①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②至于颠覆,理宜然
D.①盖世强援,不能独②有孙母未去,出入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