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3-15 23:52:26 【

1、阅读题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壁:筑壁垒
B.持短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②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自刎而死②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还。
小题3: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小题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分)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2分)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91ExAM.org荆轲刺秦王》(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人,能骑生马驹。日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功不细。”帝曰:“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选自《宋史·韩世忠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年鸷勇人绝:超过
B.优赏之第:只管
C.功不细厥:他的
D.金人惊溃,相蹈藉蹈藉:踩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鸷勇”的一组是(?)(3分)
①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 ②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③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④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
⑤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 ⑥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C.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5分)
(2)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5分)



3、单选题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B.建安文学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奋发精神,后人把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成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中中成就最为突出的诗人是曹植。
C.谢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①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②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
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③》,有删节)
[注]①中贵人:和下文的“中官”均指宦官。②牒:文书,证件。③神道碑: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通常在立于墓道前的石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换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词甚倨:傲慢
B.开封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禀告
D.韩琉与公之副:辅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范仲淹见识之蟹六跪二螯
B.会郭后废,范仲淹争填然鼓
C.公白执政,请吏付狱斧斤时入山林
D.必得吏止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B.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C.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D.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2)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
(3)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已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理,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王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略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 策:预计
B.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 旌:表彰
C.使宗旦初无一言 使:假使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 忽:忽然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
①宗旦言不已
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应该乐于称赞别人的长处,并成全别人的美事。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