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6 00:13:1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其后两题。(6分)
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①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描述并简析上片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鸣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动惊动了。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心情。(3分)(参考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二方案:夜泊江湾,江景凄寒,诗人思潮翻滚,对江长啸。以至于惊动了水底鱼龙,掀起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景物间寄托了强烈的忧愤之情。(参考《宋词鉴赏辞典(下)》P1574)
(2)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待了作者的感情。朝廷偏安,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诗词鉴赏(每题3分,共6分)
题杭州樟亭
郑?谷
故国注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平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注】故国:即故乡。
小题1: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3分)
答?
小题2:本诗写思乡之情,或寓于景物之中,或直抒胸臆,请加以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了潮水、远山、沙鸟和渔人。写潮水,突出其大,浩漫一片,分不清浦岸;写远山,突出其树叶落后,众峰秀出,望得很远;写飞鸟,突出其远去;写渔人,突出其闲适。
小题1:诗的第四、五、六句,寓情于景。第四、五句是从远观的角度写怀念故乡:第四句,写故乡在江天之外的远处,木叶落后山峰显露,可以远望;第五句,写看着鸟在晴空中远远飞去。第六句,写眼前的江面上,渔人在夜晚闲唱,引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心随着远去的船帆返回故乡,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浓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玄蝉(或“蝉”)。
   ②对比(或“衬托”、“反衬”、“联想”、“虚实结合”),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2)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顾盼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含着生气和力量。
   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或答成“表现诗人老当益壮,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
23.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


参考答案:2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2分)
23.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4分)


本题解析:(22)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时分,斜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蓝的天空与秋水相连,芳草向远处伸展,一直伸展到连夕阳也映照不到的天边。这几句词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羁旅思乡的心情。“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23)范词豪迈,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李词婉约,上片措语清淡,意思和平。下片说故乡之愁,一时半刻也丢不开,除非醉了。又说,就寝时焚香,到香消了酒还未醒。醉深即愁重也。意极沉痛,笔致却不觉其重。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答张十一  韩愈 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小题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小题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最传神生动的是“竞”、“闲”这两个字,(1分)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绿竹、红花,色彩鲜艳、明快,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1分)
小题1: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1分)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小题1:“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成语的使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