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指西汉时一个楼兰国王,他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小题1:本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妙处。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小题2: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无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面面,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再如: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产生对故乡亲人、春色的回忆与思念,但眼前既无春色,亲人更是遥不可见;戍边将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国奋战的,由此对战士们为国报忠的决心起到了极好的衬托作用。
本题解析:
小题1:既然是“塞下曲”,自然是表现戍守边关将士的诗作。首联和颔联写边塞五月仍寒的环境和伤春的悲壮气氛,颈联写将士戍边之艰苦卓绝,尾联表现誓死报国的壮士精神。将之整合,全诗所抒之情便可概括为:表现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小题2:鉴赏应从某一角度切入,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落实。该诗的景物描写、反衬手法、巧用典故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可选择体会或感受最深切,最能展现自己鉴赏水平的诗句进行赏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
苏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鸟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1)苏词和张睦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驯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恋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过野人家有感① 陆游
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②臼:舂米的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
【小题1】这首诗一二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生活场景?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取“井臼”“荆扉”“隔篱犬吠”“蚕饥待叶”等乡野人家特有的意象(2分),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祥和的村野农家生活场景。(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表达了诗人遭贬后归耕田园(或归隐)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颈联中诗人因看透了世态而想归去万里故乡躬耕;(1分)尾联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达了英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归耕的无奈与愤懑。(1分)(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抓住一、二联所描写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一、二联中,作者选取了“井臼”“荆扉”“隔篱犬吠”“蚕饥待叶”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是乡野人家特有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祥和的村野农家生活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此题,不光要抓住诗的最后两联分析,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分析。诗的注释说,此诗是诗人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后在成都所作,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遭贬后归隐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在颈联中,诗人因看透了世态而想归故乡躬耕;在尾联中。作者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海旅次
曹松①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曹松是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6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诗主题,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颈联初句写晨景,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描绘了一幅羁留之地日复一日的凄清画面。(3分)颈联通过描写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归思之情。(3分)
小题2:(5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1分)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至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归之情由上文几经婉转,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到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仔细品读,体会该句的意境,然后找到关键词,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早角”“霜”“残潮”“月”这些关键词中,可以联想到晨景的画面:号角声凄凉,霜慢慢的散去;明月在残潮的回荡中升上夜空,夜色清凉。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来看,诗人在这里渲染此地景色的凄凉,是为了烘托自己内心的凄清孤寂的心情,然后还要回答出作者深切的思归之情。
小题2:先找到诗句尾联“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反复品读,结合着注释“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加以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但在回答的时候,要结合着对主题的理解,把表现主题的表现手法回答出来。 从句中关键词“似”、“争”、“被春催”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百花喻归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思归的强烈、难以抑制,达到了让读者产生共鸣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兰溪棹歌
戴叙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首句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凉月”点明秋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次句用“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水的平静和清澈,诗人用“镜中看”三字直接描写夹岸青山的景色。
C.三、四两句写溪上渔人欢乐的捕鱼场面。几天雨后,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竞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怎不令人高兴?
D.这首诗前面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项错在“秋雨”,从第3句诗可知是春景;B项错在“直接写”;C项错在“捕鱼场面”,是写春潮讯给渔人带来欢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