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6 00:28:3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日:“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日:“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日:“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智能亦自可韬?语妻日……
B.非徒武力雄一时也?越关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尽?吾病死,汝亦饿死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素】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白色的生绢)
B.中有尽素书《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素帛)
C.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平素、素来)
D.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子刘子自传》(一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经常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前面开了四扇窗,用矮墙把庭院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
C.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书插满书架,我或俯或仰,大声吟诵,有时则静默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
D.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开辟了一条小路。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在院中内外设置很多小门小墙到处都是这样。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成为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在院中内外设置很多小门小墙到处都是这样。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内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老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周游讲学
B.平为人长大美色身材高大
C.使周市略定魏地攻取
D.而平身间行仗剑亡秘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陈丞相平者②富人莫肯与者
B.①一县中尽笑其所为②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C.①以弊席为门②以荣名终,称贤相
D.①家乃负郭穷巷②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家中贫穷,住在城墙边的偏僻小巷子里,用破席子当门。他的兄长陈伯自己耕田,支持弟弟读书,外出游学。
B.同乡富人张负看好长相英俊的陈平,不顾儿子张仲的坚决反对,把守寡的孙女嫁给陈平为妻,并送钱帮助完婚。
C.陈平先投奔陈胜,后归附项羽,带兵打败并降服殷王,得到封官赐金。后来害怕被项羽怪罪诛杀,于是仗剑逃亡。
D.太史公认为,陈平年青时志向远大,归附刘邦,常出妙计;吕后当政又能安定汉室,荣耀而终,是善始善终的贤相。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游学:外出求学)
小题2:B(其:他; A者:表提顿/……的;C以:用/凭,靠; D乃:是/于是,就)
小题3:B(张仲提出质疑;是“借钱”而非“送钱”)
.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他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自己同哥哥陈伯一起生活。陈伯平常在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陈平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对陈平说:“你家里那么穷,吃了什么长得这么魁梧?”等到陈平长大成人该娶媳妇了,富有的人家没有谁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女儿陈平又感到羞耻。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人,他的孙女嫁了五次而丈夫都死了,没有人敢娶她。陈平却想娶她。一次,张负跟着陈平到了陈家,陈家是在靠近外城墙的偏僻小巷子里,拿一领破席就当门了,但门外却有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轮印迹。张负回家后,对他的儿子张仲说:“我打算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又穷又不从事生产劳动,全县的人都耻笑他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偏把女儿嫁给他?”张负说:“哪有仪表堂堂像陈平这样的人会长久贫寒卑贱呢?”终于将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穷,张家就借钱给他来娶亲。张负告诫他的孙女说:“不要因为陈家穷的缘故,侍奉人家就不小心。侍奉兄长陈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像侍奉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家女子以后,资财日益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陈平所居的村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真会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说:“咳,假使让我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呢。”
陈胜起兵后在陈县称王,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交战。在这以前陈平本已辞别他的哥哥陈伯,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走离开了。
过了很久,项羽占领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任命陈平为都尉,赏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官吏。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暗中逃走。陈平渡过黄河,船夫见他一个美男子独自行走,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应该藏有金玉宝器,就盯着陈平,想要杀掉他。陈平很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船夫知道他身上一无所有,才没有下手。
太史公说:陈丞相陈平年轻的时候,原本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本来已经很远大了。他彷徨在纷乱的楚魏之间,最终归附高帝。他常常想出妙计,解救纷繁的危难,消除国家的祸患。到了吕后执政时期,政事多有变故,但陈平意能自己脱身,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的名望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假若没有才智和谋略,谁能够承担这个称号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2分)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2分)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子瞻《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
小题1:(一般的)画工(画师、画匠)
小题1:C
小题1: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是多角度描绘文与可画作生动逼真、姿态万千的特点(1分);再用散句表明苏轼对其画作境界“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高度赞美(1分)。句式参差,富于变化(1分)。
小题1:赞扬文与可绘画不但能得到竹石枯木的形似,更重要的是能够画出其精神,做到神似(1分);借此来表明自己的绘画理论(1分):绘画者用艺术表现事物之形时必得寓其理于中,(1分)既将客观事物精确再现,又将画家的主观意趣得到了完满的表达,使人们的欣赏要求得到满足(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