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3-16 00:28:3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1)孟子说君子想要自觉地有所得的方法是?,自觉有所得的最终目的是?。(2分)
(2)上面两选段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教与学的方法,但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选段分析。(4分)
?
?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稼说送张琥
苏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1.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4.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矢:同“誓”。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答:?
?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国丧/互:交互         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矣/判: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灭/迁:迁移
D.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虽然,每至于——庖月更刀
C.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D.乃《经首》之会——莫不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