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得双石于潭上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小题。(6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小题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课文选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2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今义?
(3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 ?今义?
(4 )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今义?
(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A.富而好礼者也
B.学而不思则罔
C.言而有信
D.有勇而无义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日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迟(qǐ):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伞盖,不为枕障也——障:屏障
B.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文:花纹
C.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野:民间
D.有四松焉,形堰神飞——堰:同“偃”,仰面倒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描写翠微山自然、人文景物特点的一组是(? )
①忽然慕小,感慨慕高
②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
③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
④山之整有泉,日龙泉,澄澄然渟其间
⑤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
⑥有四松焉,形堰神飞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游记,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深通世故,显得新鲜活泼,亲切有趣。
B.作者借翠微山刻画了清朝一类在朝廷居官不高不低,为人通融方便,对权贵不附不违,情操雅俗适度的士大夫形象。
C.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构思独特而巧妙妥帖,传神见情而手法高妙,抒情、说理不着一字议论,尽以写景表现,
D.文章末段写翠微山四松“肃”、“直”、“天地间不可无是松”,意谓翠微四松的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