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6 01:11:48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B.鸡豚狗彘之畜(蓄养) C.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D.非我也,岁也(岁月)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当) ? 东望武昌(现在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 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 举匏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 ? 下江陵(向下) 2.找出本段中出现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起:起居 B.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因:利用 C.欲以彰君之短?彰:显扬 D.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殆:几乎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A.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 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认为,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那些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他们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 (3分) 译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3分) 译文: (3)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4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课:赋税 B.俾驰驿之任俾:使,让 C.免逋赋杂役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报:上报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5分)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5分)
5、阅读题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渚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人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人,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7.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C.然孟舒自髡钳?髡:剃去头发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C、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亲贤臣,远小人,此汉所以兴隆也
D、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片纸抛落……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9.下面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公等奈何言是?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
C.孟舒不能坚守?D.汉与楚相距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
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刘‘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
护土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
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