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6 01:19:4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②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③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亢:高傲。?②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③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不受谢:表示歉意。
B.死,妻子徙边考:通“拷”,拷打
C.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膺语:告诉
D.膺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 坐:犯……罪;受……牵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李膺“性简亢”的一组是(3分)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④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⑤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③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⑥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膺接交往来的人很少,但他的声名很高,社会上仰慕他的人很多。当时很多人希望能成为他的门徒,荀爽甚至以给他驾一次车为荣耀。
B.李膺做官威猛严峻,不畏惧权势。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权倾一时,其弟张朔依仗其势为非作歹,李膺带将吏把他从张让家夹壁墙里搜出逮捕,并依法杀掉。
C.李膺很有文才,他的文章被学生们争着阅读。他还善于识别人才,虽然聂季宝出身低微,但一谈话他就断定聂季宝是国家的栋梁。
D.李膺为人高傲,他不仅敢于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甚至敢于冒犯皇帝。他把皇帝身边的太监吓得不敢出官门,把能得到他接纳的人称为“登龙门”,并因此获罪。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3分)
(2)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3分)
(3)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陈仲举雅重徐孺子为豫章太守至便欲先诣之主簿曰群情欲令一府君先入拜陈曰:“武王轼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选自《商芸小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荀爽曾经来拜见李膺,借机替李膺驾了车。
(2)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运的安排,逃走将到哪里去呢?
(3)死是谁也不愿意的事情,你现在为什么没有一点为难的表情呢?
小题5:陈仲举雅重徐孺子/为豫章太守/至/便欲先诣之/主簿曰/群情欲令府君先入拜/陈曰


本题解析:
小题1:谢:推辞,拒绝
小题2: ③李膺不畏惧权势,严格执法,④李膺不逃避责任,⑥李膺善于识别人才。
小题3: “登龙门”是别人称他的行为,他获罪的直接原因还是“党事”。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谒:拜见。因为:古今异义词,借机替。(2)之:动词,去。安之:宾语前置,之安。(3)死者:古今异义词,死这件事。吝色:为难的表情
小题5:陈仲举平素很看重徐孺子,他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刚一到任,就要去看望徐孺子。主簿对他说:“大家都希望太守您先举行交接参拜仪式。”陈仲举说:“周武王没等坐暖席子,就急着去拜访商容,我礼贤下士,有什么不可以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九年,成进士。斌出为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哗溃。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之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淮、扬、徐三府被水,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征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清史稿》,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必和平谨恪之臣崇尚   
B.斌玉廷必变计估计
C.斌避兵浙江衢州带领 
D.并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告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居官以正风俗先      既自以心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征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宋荣子犹然笑之
C.斌察廉,奏留之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D.斌严正,不得发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兵陈德调任调江西岭北道时,率领两万人马途经潼关,想在此暂驻,汤斌没有答应,反而设法让他离开。
B.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依旧引得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C.汤斌教导孙奇逢学习,被皇上得知后,认为汤斌的操行很好,于是让他补江宁巡抚。
D.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把功劳都归在自己身上,并以此为由,派人向汤斌索取贿赂。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
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布政使龚其旋因犯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
(2)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使自己廉洁(洁身自好)来为属下作表率(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统率宫僚,专资辅翼”内容大意可知,简应解释为“选拔”。所以选A。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第一个“为”字是动词,作为;第二句个是介词,表被动。B项两个“而”字都是副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指常州知府祖进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那,这。D项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因为;第二是连词,表修饰。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是总兵陈德调往湖南时。C项是汤斌跟从孙奇逢学习。D项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坐、为、得缓、及、简、率、以、被动句“为御史陆陇其所劾”。
参考译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九年,中进士。汤斌被派出做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往湖南,率领两万人马到潼关后想暂驻,汤斌用计策让他离开,结果队伍到洛阳后哗变溃散。十六年,汤斌调任江西岭北道。南明将领李玉廷率领部下万人占据雩都山寨,向汤斌表示归降,还没到归降期,而郑成功进攻江宁。汤斌估计李玉廷一定会改变计划,连夜奔往南安设防。李玉廷因为大兵来到,见有防备,连忙撤退。汤斌派将追击,捕获李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朝廷大臣已推举了候选人,皇上说:“现在凭借道学出名的,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皇上对他说:“做官应把正风俗作为首要的事。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遭受水灾,常州知府祖进朝因失察下属官员而降职调任,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又上疏推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王秀)在廉洁及才能方面最为著名,尽管征收钱粮,没能按十分全部完成,请准予调京任职。此疏下到吏部讨论后被驳回,皇上特下谕旨,允许照此办理。
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代范仲淹、明代周顺昌祠,禁止妇女到寺观游荡。苏州城西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历史,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谚语称那座山为“肉山”,山下的石湖为“酒海”。年轻的女子有病,巫医便说这是五通神要娶她为妇,往往使女子病死。汤斌收缴五通神的偶像,凡是木头做的便烧掉,土做的便沉到湖里,并告诫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撤下原来的材料修学宫。于是,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当时,明珠正在掌权,余国柱跟随他。布政使龚其旋因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余国柱也想在汤斌这里为他说情,因汤斌严厉正直,没能进行。当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对他应有所报答,以此索取贿赂,汤斌对余国柱的索取不予理睬。到考核天下官员时,外省官吏载金到明珠门下的络绎不绝,而唯独没有汤斌属下的官吏。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皇帝下诏说:“自古帝王教育太子,一定要挑选谨严、恭敬的大臣,统领僚属,以专门辅佐协助太子。汤斌在任翰林院讲官时,一向是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使自己廉洁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从通州勘查外地进贡的木料回来,一夜之间便故去,年龄六十一岁。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汝识之乎?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余之力尚足以入。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其余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 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日:“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曰:“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 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先生之:推辞
B.今何言之也,何辞之野也 陋:浅薄
C.公且坐 安:安心地
D.余而著之 志:记录,记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贤者何也?高者谁也?
B.擅言祸灾伤人心 厚求拜谢私于己
C.吾闻古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
D.卜长安东市 游卜肆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3分)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4分)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尊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高尚的,是贤能的人占据的。
(2)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3)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不被记载(或译为“不被记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


本题解析:
小题1:辞:言辞。
小题1:C项前句“之”为助词,译为“的”;后句“之”为动词,译为“到……去”。A项,“所”在两个句子中用法一致,与后面的词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人”。B项,“以”都是国家连词,表目的。D项,都是介词,译为“在”,表处所。
小题1:B项宋忠二人“不以为然”错。
小题1:(1)“所高”“处”各一分,句子通顺1分。(2)“恨”“虽” “累辱”各一分,句子通顺1分(3)“所以”“ 载”各一分,句子通顺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他在长安东市卜卦宋忠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定在卜者、医师的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朝中士大夫,对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二人就同车到集镇去,在卜筮摊馆聚集的地方游览。司马季主闲坐馆中,三四个弟子陪侍着他,正在谈论天地的规律。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根源。讲了数千言,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言辞,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先生这样的人)。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位士大夫好像是有道德学术的人,现在为什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为什么措辞这样粗野呢!你们所认为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所认为的高尚的人是谁?现在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的人呢?”
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的。所言不真实,所行不灵验,所取不恰当,所以说是污浊的。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世人都说:‘卜者多故作庄严地用夸大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的禄命来取悦人心,编造灾祸来使人悲伤,假借鬼神来骗人钱财,贪求酬谢来利于自身。’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低微污浊的。”
司马季主说:“二位暂且安坐。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熙。他们就不走。问他们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凶,却不能解释清楚。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贤的人太少了。
“大凡贤者居官做事,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赞别人并不图其回报,憎恶别人也不怕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目的。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然居显位也不敬重他;看到有污点的人,虽然他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他们低声下气地趋奉,过分谦恭地讲话;凭权势相互推荐,以利益相互引导;被委任官职后,不肯让贤者陈述功劳,(却自夸其功,)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没有的变成有的,把少的改为多的,来求得权势尊位;大吃大喝,策马四处游乐.犬马声色,无所不为,不顾父母亲人死活,专做犯法害民的勾当,肆意挥霍,虚耗公家:这其实是做强盗而不拿弓矛,攻击他人而不用刀箭。虐待父母而未曾定罪。杀害国君而未被讨伐的一伙人。凭什么认为他们是高明贤能的人呢?”
宋忠和贾谊听得精神恍惚而若有所失,茫然失色,神情惆怅,闭口不能说话。过了很久,宋忠出使匈奴,没有到达那里就返回了,因而被判了罪行。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粱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引咎绝食.痛苦悔恨而死。这都是追求华贵而断绝性命的事啊!
太史公说: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没有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待到司马季主,我便将其言行记述成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及属稿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中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1)所以为他(周维成)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
(2)前后几天救了很多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D项,“贾”解释为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小题2: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②④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
小题3: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小题4: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作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等词。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