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6 01:19:44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五年,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①。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德佑元年,吕文焕②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枋得与吕师夔③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改)
【注】①问目:题目。②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③吕师夔:吕文焕之侄。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擿似道政事为问目擿:拟定、设置
B.枋得以兵逆之逆:迎击、抵御
C.委以钱,率谢不取谢:谢绝
D.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被: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枋得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3分)
①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
②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③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④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
⑤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⑥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枋得为人豪爽,性情刚直。跟人谈论起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就一定掀须拍案,跳跃奋起,显得和激动。
B.吕文焕引元兵来进攻的时候,还诱降自己的亲属和部下,但他的侄子吕师夔没有投降。谢枋得想亲自去何吕文焕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C.谢枋得曾率兵守卫安仁和信州,失败之后,在建宁隐姓埋名,住在旅馆里,常常向东大哭;不久他又流落到了建阳,以给人占卜为生。
D.谢枋得曾经是被推荐的宋朝旧臣的第一位,但是他并没有应召。后来,他又先后三次拒绝了元朝官员们对他的征召,始终没有再出仕。



2、阅读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 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节选自《金史?张中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中彦领兴元尹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决决:判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⑥与之约降,事遂定 ,赏而遣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5分)
?
?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5分)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3分)?(?)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9、翻译:(10分)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5分)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5分)
10、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心岂 不 常 惧



4、阅读题  文化经典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
?



5、阅读题  古代诗文阅读(19分)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维其行?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约:贫困,困窘
C.?吾罪几矣?几:(到了)极点
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过:探望,拜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 如之何其可及也
B.?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 使子路反见之
C.?始吾望儒而贵之/?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因宰我而谢焉 / 因之以饥馑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听闻孔子对他的评价后,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反唇相讥,将矛头直接指向孔子,讽刺他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小题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3分)
(2)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