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曹操的《蒿里行》,完成下面题目。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成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对这首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东义士”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首领,“群凶”指董卓等。
B.“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借历史典故对“关东义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像武王伐纣、刘项灭秦一样灭掉董卓。
C.“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是说诸军貌合神离,各自观望不前。
D.“淮南”句指淮南袁绍扯旗称帝,而北方的袁术也刻玺,欲行废帝自立之事。
(2)下面是对这首诗思想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现了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B.诗中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进而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C.《蒿里行》是乐府旧题,作者依旧辞写新辞,语言朴实,是一种写实风格。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上节写“势”多为叙述,下节写“实”多为描述。
参考答案:(1)D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杜甫的《登高》一诗,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请简析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得分要点:一是为全诗渲染了萧瑟凄凉之气氛,二是奠定全诗悲哀低沉之感情基调,三是为诗歌抒发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作铺垫,四是点明了诗歌的时令环境。(只需答出两点,略作分析即可给满分。)
本题解析: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天高”点明当时的季节是秋季。
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意对即可)
【小题2】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
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
③情感对比。乐情与衷情的对比:营之乐游,今之苦叹;营之欢快,今之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白居易,败于中央的政争,而被流放为江州司马时,睹月思乡、思人,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一、地点的对比。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二、情景的对比。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三、情感对比。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雁
韩洽①
朔风吹雁渡江干②,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①韩洽是明朝遗民,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漂泊无归。?②江干:江边
小题1:开头两句诗着意一个“寒”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朔风”,即北风,寒;“江干”是冬天的江岸,寒;月是白月,霜是清霜,“白”和“清”是冷色调,当然寒;雁是鸣雁,“响尚寒”,是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氛围肃杀阴冷,秋气、寒气扑面袭来。(结合意象,结合语境揣摩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情的情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凋敞的苦难现实。(结台注释,结台直抒胸臆的后两句进行思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目在问前两句如何表现出“寒”,前两句是写景,要通过诗句中的景色(意象)来分析天寒。主要景色是:朔风、大雁、江边、白月、寒霜,其中,朔风(北风)、寒霜直接表现天气之冷,大雁南渡间接表明天气之冷,月白,是指清冷的月光,从冷色调写出天气之冷,而“响尚寒”则从触觉角度来说明天气之寒。
小题2:诗歌情感主要通过景色描写、直接抒情等方式表现出来。诗歌前两句是写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三句“孤客”“愁”写出了诗人的愁苦凄清之感,“何处保平安”说明这种愁苦无处表达,可见,社会较动荡。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 结合你的判断,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于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属于第一种。②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望尽天涯不见家;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