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6 01:24:2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①。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①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小题1: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6分)
小题2: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日暮云雾江湾图(2分)。如云团一般的烟雾冉冉升起,覆盖了清净的江湾(1分)。“锁”,为笼罩之意,缓缓流动的云雾笼罩着清澄的江湾,久久不散,突显了这江湾一角的美好别致(2分)。与题目相照应,交代了人们活动的环境。通过江湾优雅而静谧的景象与气氛为下文的轻松欢欣作了铺垫。(1分,答出一点即可)或者:这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日暮绿树江湾图(2分)。“绿云”指高大繁茂的绿树。“冉冉”是形容树叶纷披的样子(1分)。“锁”指“环绕”,树叶纷披的绿树环抱着一湾清水,突显了这江湾一角的美好别致(2分)。交代了人们活动的环境。通过江湾优雅而静谧的景象与气氛为下文的轻松欢欣作了铺垫。(1分,答出一点即可)
小题2:结尾表面说的是人们因为赋税减少,饮宴欢庆,忘掉了生活的忧愁,艰难。(2分)深层意是只减轻了一成赋税就如此欢欣可见以往生活负担之重。(2分)结句耐人寻味,它透露了前文所讲的欢欣只是暂时的,村民欢欣的背后藏着无比的沉重与辛酸。(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目,可根据此句所写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形象、精炼之处。题中,题干的“结合全曲”一语,提示答题时应根据全曲所表达的情感分析。首先,这句写了冉冉升起的绿云,写了清澄的江湾,一个“锁”字,把云雾笼罩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这就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日暮云雾江湾图,并且与题目“客船晚烟”相照应,既交代了活动的环境,又为下文的轻松欢欣作了铺垫。
小题2: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深意”一词,抓住全曲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深意”。应该认识到,结尾虽然说“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但这只是表面情形,仔细一想,只减轻了一成赋税,农民们就如此欢欣,平时赋税之重就可想而知。结合前面的“官课今年九分办”一句细想,往年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于是,这欢欣的背后藏着的无比沉重与辛酸就显露出来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1)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陆游《书愤》)
(2)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念桥边红药,_______。(姜夔《扬州慢》)
(4)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 _______,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6)得道者多助,_______。(《孟子·公孙丑下》)
(7)天下兴亡,_______。(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参考答案:
(1)铁马秋风大散关? (2)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年年知为谁生? (4)长风破浪会有时(5)君子成人之美? (6)失道者寡助? (7)匹夫有责。


本题解析:
所有试题都是记忆型默写,要熟背原文,句中不得有错别字或缺漏。注意(2)中“竞”的书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小题1】诗歌首联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请找出来加以分析。(5分)
【小题2】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小题1】抱。(2分)
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城护拥依偎的情态。(2分)
【小题2】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述自己渐渐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晖中,长堤环抱着吴江城,塔盘仿佛在湖水中移动,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长桥牵引而生。(2分)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叙述吴江城中的人们为逃赋税而离乡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在江边的情景,表达了世人对社会黑暗、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虑与不满。(2分)(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小题1: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小题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2分,能答出后两种就可给满分)(1)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3分)(2)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3分)(3)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3分)(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给3分)
小题2:“犹”字好。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观点明确2分,理由分析合理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定抓住这些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小题2:本题看似是比较题,实质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小题2:这首诗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两地秋”使用了双关的手法。2分“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2分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2分
小题2:以景结诗。1分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2分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了作者的悠悠情思含蓄蕴藉回味无穷。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小题2: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点评:本题个人认为命题不够规范,两道小题都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这在高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其实第二小题完全可以改为鉴赏诗歌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