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一、读懂命题意图。这表面上是一道明确的命题作文,却隐含着温柔的陷阱。作文题不仅体现了命题人要求考生对自我的精神(生存)状态进行关注,而且进一步引导考生对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进行思考。审题时要注意四方面:
首先,对“童年”的理解。童年本应该怎么样?或者说童年所承载的生活内容有哪些?如快乐、自由、纯真、创造力、想象力、好奇、求知欲强、亲近自然、顽皮、天性是玩等等,它的颜色应该是五颜六色的。童年的基本内涵是身心两方面健康地成长,这一点考生必须明确。
其次,对“找回”的思考。为什么要找回?现在的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对这些现象要进行反思,现在孩子的童年承担了很多不应承担的压力,被剥夺了很多本应该有的机会。如城里孩子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各类“兴趣班”,难得的有亲近山水成机会,更难有摸鱼摸虾这样的生活体验。同样,农村孩子很多是留守孩子,常常体给不到父母团聚的幸福。
再次,什么原因让童年的很多美好的东西流逝?即为什么要找回?一、社会方面。过分地追求经济而使灵魂落在后面。一切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快餐化、速成化。各种混乱的信息的误导使孩子早熟,童年被污染,混入了很多童年本不应有的东西;主流意识引导的缺失使孩子价值迷失,承受力差,甚至厌世轻生;竞争的日益加强,使童年承担了很多本不应有的东西。二、家庭与学校方面。“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的拔苗助长,扼杀应有的天性。父母过早的恐惧使孩子童年蒙上了“好心”的阴影。
最后,化大为小明旨意。童年的内涵很多,写作时一定要进一步具体明确化,找回到童年的什么。如立意为:找回了童年的自由,找回童年的纯真等。
二、把握构思走向。
如果是写记叙文,关键点在于真实感人。构思1、可以描写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而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童年,用画面梦回式找回童年而获得些许的安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构思。构思2、可以描写找大后的种种困惑,用先叙后议式对其进行思考与剖析。3、可以写现实中碰到一件事,突然让我找回到童年时的一种感觉。
如果是写议论文,关键点在于回答找回童年的什么,为什么要找回,如何找回。如构思,主旨(找回童年的纯真)。自然起兴(溪水之美在于其恣意地流淌,黄山松之劲在于其旁逸地生找……万物都因为展示其纯真自然的一面而美)举例(海伦凯勒手中梦想一切的笔,雷锋的那双真诚助人的手,白求恩手中一心为人的手术刀)。总结(童年的纯真是初冬的第一场雪,洁白天霞。是一切幸福的源头)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读诗词随想”命题作文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词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诗词,可知古鉴今,可畅想未来,可体味情趣哲理,可涵养道德品行;诗词,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以“读诗词随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考场佳作1】
吟古诗词断想
怀着几分对行吟诗人的向往,梦想能在古老渡口驻足,轻抚残断的石碑,拂去故纸上的尘埃,去感知遥远的时代;梦想能将精神放牧远方,化为风中草叶、河边顽石,抑或空谷幽兰,而这一切却在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实现。
当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吹到我耳中,当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扑到我眼前,当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浸入我鼻中,我心驰神往地被诗词所征服,心里萌发了莫名的信念,身为炎黄子孙,便与诗词签下了亘古不变的契约:受她润泽,对她笃信。
诗词是文字的韵律,奇瑰、精巧、流畅。每句诗、每首词,都是一幅蕴涵着情感、境界、哲理的图画。品诗,就是含英咀华;读词,就是探骊得珠,而人的思想也为诗词之智慧所净化。
“大江东去”是豪情,“晓风残月”是伤怀,“红楼青衫夜读诗”是悠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是萧瑟。但人的感情细腻纷繁,诗词的感情变幻莫测,怎可一言以蔽之。
同样是春天,丘迟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李白吟“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柳永却叹“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同样是门,薛宝钗说“珍重芳姿昼掩门”,以示她的大家风范;林黛玉却说“半卷湘帘半掩门”,一派个性的解放;而史湘云提笔便是“神仙昨日降都门”,一丝仙气,一丝风尘,何尝不是她人生态度的写照。
不同的人,口中吟着不同的诗词;不同的态度,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也许便是中国诗词的精髓所在。
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时,手持书卷,心被理智的轻风抚摸,可以清醒地认识自己,思考大地人生,智慧与哲思由此萌发。诗词带给人的不只是感性的冲动,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诗人词人以俯瞰历史的魅力,把诗词的文化内涵呈现给后人。这些佳句与岁月共存,昭示着沧桑,让后人痛悟民族步履的蹒跚;展现着美丽,让后人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诗页中闪烁着文人的哲思。
诗词,不仅仅是用来读的,还要用心去品味。读着这些文字所区分的是与非、包含的爱与恨,咀嚼着它们所表达的领悟与困顿,我便也初探了厚重的人生,分享了古人律动的青春,叩问了独抒性情的灵魂。诗词让人觉得似有炙热之火要点燃起全部激情,又觉得如同清凉之水柔和地滋养心灵。也许诗人拾起飘忽脑中的遐想、抓住若隐若现的思绪时,并未有意地雕琢粉饰,却在无意中流露了真情,使后人为之怦然心动。而其中丰富的文字底蕴,又不得不使人为之叹服——而非龙的传人,习染中华思想,岂能体会其中之神妙之万一!
大江东去,雄浑一族;小桥流水,婉约一派。滴泉飞瀑,柔波惊涛,如同天上的星星,只是表面的点缀,而深邃的夜幕后还隐含着浩瀚的寰宇,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诗词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使贫瘠的心变得丰富,使平庸的人生多姿多彩。何不以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分板桥放浪形骸的心情,循着古人的诗词之路,去诠释生命的韵律。
【批阅意见】
读完这篇散文,首先让人叫绝的是作者的诗词素养,作者选用诗句真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可以看出,作者既重视课文中出现的古诗词,又阅读了不少课外诗词。
“散文如诗”,本文意境幽远,韵味隽永。作者选取了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词的美的境界,引起读者无限遐想。
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像一曲深情的歌,一股清澈的泉。该文注意炼词炼字,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上口。
【考场佳作2】
伤寻觅
常常是,幸福着李清照的幸福,悲苦着李清照的悲苦。?——题记
上天成全,李清照与赵明诚相遇,一段美丽而凄苦的爱情故事由此诞生。
赵明诚的父亲是朝廷重臣,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但是,赵明诚是淡泊功名,鄙视仕途的,这也是李清照敬重他的一个原因。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秉性,共同的爱好。他们可以合二为一,他们共同致力于金石研究,他们还搜集大量的古董名画,常常坐在一起细细品味,共同赏玩。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是万人不可匹及的,那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中的知己,知己中的爱情。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有真正的快乐,才诞生了李清照的千古绝唱《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但是,随着宋朝的衰落,战争频起,这对温文尔雅的夫妻也难逃此劫。他们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走散的丈夫使她牵肠挂肚,失去的幸福使她痛断肝肠。而这一切留下的,只有千年的思念,万年的愁。一年后,赵明诚逝世,李清照一下子从天堂落到了地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思念的痛苦多么煎熬人!
她想寻回那段生活,她也在不断地寻找,于是留下了凄美的《声声慢》。
不断地寻觅,却去哪里找?天下如此之大,只有一个赵明诚!迫于生计,李清照曾被迫改嫁,但终又散去。毕竟,“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天寒心更寒,当年飞过的大雁今又来,牵起多少回忆。可眼前却是凄风冷雨,满地憔悴的黄花,竟与自己同命相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为一段完美的爱情溢出了今生无语的泪水。
黄昏时分,曾经聚在一起,赏花饮酒。转眼间,天昏地暗,阴雨连绵,天也哭了,地也恸了。满地黄花是相思泪,是伤心雨,是日日夜夜的思念聚到一起,梧桐点滴细雨,雨凄凄,梧桐寂寞,人憔悴。
幸福与凄苦的李清照啊,她拥有了人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又承受了最凄惨的牵肠挂肚。而她对赵明诚的无限思念,只好写在《醉花阴》里,《声声慢》中。
但是,没有这样的生活,也就不会有如此绝美的易安之词,我们只好说,是上天安排了这一切,造就了才华横溢、凄美绝伦的李清照。
【批阅意见】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饱含挚情的作文。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极力渲染李清照的幸福与悲苦。在对李清照一生的回忆中,巧妙地穿插了她的诗词,二者相得益彰。
本题解析:
作为一个有心人,你可能在生活中会有许多发现,这些发现使你的智慧超越一般人。你的思绪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浮想联翩,在作文时尤其如此。
你可以想像自己背上旅行包,与王维共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与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你可以想像自己听东坡居士高弹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与其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愫;与他冬令踏雪,印出一路的“雪泥鸿爪”;看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你还可以想像与易安居士乘舟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听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十四字叠音。
在写法上,你既可叙事,又可议论,还可抒情。只要你张开思维的翅膀,紧紧扣住“读诗词随想”这个话题,就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具有丰沛的活力,就一定会感动和感染读者。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甩掉顾虑,一往向前
顾虑,是暂时还不愿舍弃“好处”,就像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美丽的姑娘,尽管她有粉红的小脸,尽管她有美丽动人的眼睛,尽管她很养眼,可你总是回头张望会耽误了行程;就无法到达你要去的那更美的地方。顾虑,是经历中的一次蛇咬,于是见到井绳也心慌意乱。顾虑,是“明知道不能这样下去,却还一直停在原地”的彷徨,是“一分的犹豫,一刻的迟疑,快要到唇边想讲却又不敢......”的犹疑。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当目标明确之后,在前行的路上只有甩掉顾虑,勇往向前,才会走到想去的彼岸。?
顾虑,往往使人不能去往那更美丽的地方。?
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项羽带领八千吴中男儿,登上了反秦的历史舞台。之后巨鹿一战,破釜沉舟的项羽大败秦兵,然后收服章邯。项羽这位勇猛无二的英雄,开始称霸诸侯。可是在范增设下的“鸿门宴”中,项羽本应当决定杀了刘邦,铲除后患,可他担心他的名声:如此勇猛之将,怎能有如此不义之举。宴席中刘邦借故如厕逃了出去。后来刘邦真的成了他的心腹之患,最终也没有逃脱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因为顾虑名声而惨败自刎的下场,可谓悲矣!?
顾虑,往往使人眼前漆黑一团,不见希望。?
我们也曾看到另外一些人,因为他们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在他们看来,往东走是悬崖,往西走是泥潭,往北走是峭壁,往南走是深渊。他们小心翼翼,举步不前。他们把到哪里去还没有决定下来,已经满头银丝,双腿打颤,目不能远眺,耳不能远闻了。?
顾虑,往往使人犹疑彷徨,失去良机。?
有这样一 个故事:罗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在大学有一个异性同学,是他心仪的人。在上大学时,他认为对方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女孩,向她示好,可能打扰她学习。大学毕业若干年后,当他得知心仪的女孩还单身时,他别提多高兴了。经过几番顾虑后,他决定请女孩看一场电影。他在去往女孩家的路上,思前顾后了:会不会太冒昧?女孩是不是太忙?会不会被拒绝?她父母是不是高兴?顾虑中他没有推开她家的房门。后来,他在公园里见到了心仪女孩,他又自己怀疑自己了。再后来,他在收到女孩结婚请柬时,也收到了女孩的一封短信:“其实我一直喜欢你!”迟疑,使罗凯失去了心仪的女人!?
刘表迟疑,使曹操三分天下之有一份;在商战中因为迟疑而被逐出市场的不胜枚举。迟疑彷徨,踌躇不前,许多人最终丧失了良机。?
我们也看到那些明确目标后,甩掉顾虑,奋然前行的人,他们面对荆棘和险滩一路欢歌,不仅成就了自己,更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居里夫人一往向前,由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牛顿一往向前,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成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贝多芬一往向前,就连耳朵失聪后还创作出令世界震撼的交响曲,被人们尊称为乐圣;郎朗一往向前,曾被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史铁生这位“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轮椅上的残疾人,一往向前,成为一名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孔祥瑞一往向前,在码头装卸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誉为“时代蓝领”。?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当明确了目标后,只有甩掉顾虑,一往向前,才会有可能去往那更美丽的地方——你理想的彼岸。
全心
林青玄在他的《心的菩提》中所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做事要以全心全意的态度,集中思想,心无旁骛,那么,结果也往往是遂心如意的。
我们其实有共同的感受,站在泥泞的田间,那双溜滑的鞋子让我们很难挺直站稳,当脱下鞋,卷起裤脚,重新回到那片土地上时,你顿时觉得有一种稳重之感。你的脚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泥土之中,扎在其中,像大树一样,有牢固的根基。也因此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实,那样一步一步地走来,也因此,你没有了负担,不再害怕滑倒,走得很专心,很踏实。最终,你踏过了那片泥泞的土地,感到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来源于你的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
荀子有云:“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们就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那么,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秉气凝神,有一股浩然之气,全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弘清泉,一片落叶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多么美好或丑恶,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自我的节奏。要把多余的顾虑全放下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结果往往很不好。
只有在忘我之中,我们才能让一件事更加圆满,也只有在忘我中,一切的事物会变得自然。忘我,可让我们专心,专心则让我们更加用心,世间之繁杂,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安,有点躁动,那何不学学陶渊明,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何不学学王国维进入“内美以修能”的无我之境,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思想与认知,也因为上升到整个人生当中去,把物与我相结合,达到一种忘我,无我之境,那么,我们的步伐才会更加稳重。
正严法师说:“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要秉持一心,我们才可从中获取人生中的大智慧,也正如同是泥泞的路中挑担子,忘记你的衣服,忘记你会摔倒,那么,你得到的,是踏过这片土地,走到了对岸。同时,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全心,忘我,去除一切杂念,这是我们今后所要的,同样,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要有高格的人生境界,才可能有高尚的品行与情操。也同样,在静、稳、沉中,才可能具有这样的品行。因为人静,就如一弘水,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容纳,能屈能伸,柔能克刚。因人稳重,就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因此,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有顾虑——不能完成任务;解除顾虑——完成了任务。从材料中看顾虑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引申理解顾虑的含义:什么是顾虑,它就是一个人要去做或者做着一件事情、一项任务或进行一个选择时的担心,担心失去现有的“好处”,也担心做了或选择了后的结果,这个结果往往被想象得很“坏”。故可参考以下立意:
1.要敢于面对困难,奋然前行
2.莫优柔寡断,要勇往前行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什么叫机会?”有的说“机会就是你碰到了,别人碰不到的那种运气”;有的说“机会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关照”;有的说“机会就是你平时经营的种种关系”;还有的说“没有一双善于寻找的眼睛,机会永远也不会来到你的面前。”
请你以“机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世界上有很多种植物,而大部分植物都会开花。当花朵绽放时,不管花朵是大还是小,不管色彩是艳丽还是素淡,我们都能发现它的美丽。每一朵花在绽放时,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
请以“绽放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选一个角度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