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6 16:37:4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狐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运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意对即可)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离果州作
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诗人走上了他渴望已久的军旅道路,赴任途中经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时写下了此词。
小题1:词的上阕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变化,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把春光说成与美人一样,在相聚的时候,彼此间无限眷恋,但说到分手就这样依依不舍地分手了(1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诗人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1分)。
②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首句中,在鸠鸟的呼唤下,雨水催促着芳草、树林,形成了一片新绿;“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中,写出了与春光分手时的依依不舍(1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诗人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
小题2:上阕因惜春惜别,因此带有些“眷恋”“忧怨”之意(2分);但诗人写本词时,正要走上他渴望已久的军旅道路,实现抱负,因此下阕收尾处写一路清风相送,有了御风前行的轻快(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可写比喻、也可写拟人,它们的作用都是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的写景表达情感,答题时要答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具体分析哪一句使用了,有什么作用。
小题2: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根据诗中的怨和风,以及注释可知,作者有怨春之意,但也有清风相送的轻快。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小题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小题1: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本题解析:
小题1:表现春残作者用了几个意象,找出这些意象,具体分析即可。例如辛夷花尽,杏花飞,花尽花飞都是春将尽之意。黄鸟稀,鸟儿也稀少了,让人感觉春光无限,鸟语花香的日子已经远去了。作者用这些事物来写春残,写作手法应为渲染。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可知,作者对幽竹待我非常兴奋,赞美了竹。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