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6 16:46:1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他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当启功的高祖父死后,曾祖父已成为所谓的“强干弱枝”,以教书度日。他发愤读书,应考科举,由举人、进士到翰林,最后当了礼部尚书。启功的祖父仍旧走这条道,可是启功的父亲未踏入仕途便于19岁早逝,当时启功刚满周岁。在祖父关爱下启功才得以上学念书。其祖父的老门生戴遂之,堪称是知恩图报的老夫子。他亲自为少年启功讲授文史,竭尽全力要让他继承其教育世家的衣钵。启功当时想:“你供我上学,可我母亲和一个没有出嫁的姑姑谁管呢?再说我总不能老靠别人的资助过日子吧?”于是他央求戴老先生说:“我想谋个职业,哪怕一月挣个二三十元,也好奉养母亲和姑姑。”启功明白自己是彻底“被遗弃的贵族后裔”,那何不隐其姓,先解决生计再图发展?开朗乐观的他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了。
② 1933年启功中学毕业。基于家学的渊源,又得到祖父门生的刻意指点和悉心培养,启功在古典诗词和经史辞章方面便脱颖而出了。这时祖父的一位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把启功举荐给了卓越的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陈垣对学生情谊之纯、之真、之深,使启功终生难忘。他曾动情地回忆道:“我从21岁起得识陈垣先生,直到他去世。受陈老师教导,经历近40年。”为报此恩,耄耋之年的启功呕心沥血伏案3年,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陈垣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的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基金以“励耘”命名,是因为老校长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
③启功自幼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子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后来陈垣又对他说:“你要给学生批改作文,学生的字写得比你漂亮,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启功下苦心练字,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陈垣看后又加指点:“不要用毛笔去模拟刀刃所刻的效果,以免流于矫揉造作之弊。”悟性过人的他由此深得其理,后来便提出了“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等名言。
④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法的笔画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
⑤启功在这“五三五”不等分的基础上练字许久。他反复研究,又发现汉字结构存在“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规律,所以对历来所说汉字应“横平竖直”之言也不可尽信了。其实,平、直之中也是有变化的,不然写出来的字就全无神采而变得呆傻了。“形似”与“神似”之别,究其根源还在于汉字的结构上。如果字的结构不好,用笔再妙也无济于事。所谓“胸有成竹”,就是写字时,心中应先有这个字的“骨架结构”,下笔心中有底,笔下也就有神了。启功认为写字只要写出结构,好看就行,爱怎么拿笔就怎么拿,爱怎样用笔就怎样用笔。哪怕每天写几个字,将字的结构写准确就是功夫。“五三五”不等分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⑥启功的书法成为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店铺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会后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笑微微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了。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
1. 写出人物传记离不开描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从①②两段对启功先生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行与性格?请概括归纳。(20字左右。)
2. 如果将④⑤两段独立成篇,请你设计一个小标题。(10字左右。)
3. 第⑥段写到启功面对别人假冒他之作,有人问他:“是您写的吗?”他笑微微地答道:“比我写得好!”紧接着又改口说:“这是我写的。”然后又解释说:“……这是看得起我……”启功为什么这样回答?请分析点评。
4. 文章在第③段写到——对启功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请简要写出你对此事的理解,并联系自身谈谈感受。


参考答案:1. 开朗乐观,自食其力(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奉养老人、孝敬长辈,感念老师、知恩图报。
2. 启功独创“五三五”字体(或:发现汉字规律,独创“启体”书法)
3. 启功看到别人假冒他的作品,没有恼怒,也没有立时澄清真相,而是笑微微地回答:“比我写得好!”这里体现出他的幽默与风趣、开朗与乐观的性格特点。他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他又解释为:“这是看得起我”,进而想到“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找我借钱也得借给他”。启功对假冒自己作品的人这样想这样做,足以说明启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4. 示例:表舅请他作画,却叮嘱再三别在上面题款,这显然说明他的书法不被人承认,启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不甘心,不服输,他想让自己的书法与画一样被人看重,于是他立志勤奋练字,最终独创“启体”书法感受可以联想自己有过刺激进而发奋的正面做法与之类比,也可以想到自己对什么刺激都无动于衷的反面做法与之对比。


本题解析:1.无
2. 无
3. 无
4. 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棋杀?
亦农
镇不大,有一方姓人家。方家世代行医,闻名方圆百里。当家主事方虚竹身有两绝:一是他的中医奇技,二是他的围棋绝艺。方虚竹十岁坐堂,望、闻、问、切,俨然大家气度,“中医神童”的美誉就此传开。其父方行之,嗜棋。方虚竹自小耳闻目染,胸中渐有丘壑。十一岁那年,其父与一位棋界高手弈战,陷入危境,方虚竹在旁按捺不住,抬手应招,黑白势转,刹那间胜负易主。棋界高手连连称方虚竹为棋界奇才,将来必有大作为。方行之七十岁上无疾而终,死前交给方虚竹两件东西,一本《中华药典》,一本《围棋廿四局谱》。自此,方虚竹常左手持药典,右手持棋谱,浸淫阅读,竟把药理与棋道融会贯通,技艺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公元一九三九年,日本人侵略至禹镇。仅一日一夜,街上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鬼子队长小林雄二粗通中国文化,尤其偏爱围棋。闻知方虚竹大名,遂带人闯入方家大院。面对日本人明晃晃的军刀,方虚竹坦然迎之。他明白小林雄二来意后微微一笑说:“观汝气色,正患重疾,不治二日内将亡。”
小林雄二大惊,眉眼一转说:“那就请神医为我诊治。”方虚竹转身在药房拈拈点点,稍顷拿出一包中药。小林雄二斜眼方虚竹问:“我杀禹镇百姓无数,你不会借机毒杀我吧?”
方虚竹凛然道:“在方某眼中,此刻你只是一位病人,岂有医生害病人之理?”
小林雄二哈哈狂笑说:“果真不是凡人,念你为本队长治病之功,《中华药典》我不要了,但那本《围棋廿四局谱》,你必须交出。”
方虚竹说:“《围棋廿四局谱》乃家父临终所赐,不敢轻易送人。我这里摆一简单棋局,你若能破,明日则拱手相送。”
小林雄二对于围棋自视甚高,就点头应允。方虚竹遂摆一棋局,让小林雄二回去思谋对局,约他第二天再见。小林雄二率人告退,方虚竹也不送,只望着他们的背影轻轻一笑。方夫人近前说:“如果那小林雄二破了你的棋局,当真要送他那本家传棋书吗?”
方虚竹正色道:“日寇杀我同胞,淫我姐妹,身为医生吾不能用药杀他,凭此棋局亦可报我国仇家恨。”
方夫人不解。方虚竹又道:“小林雄二之伤,乃猛力撞击下阴、气血淤集所致,服此药后宜静心固气,二日可痊愈。但其服药之后,将观吾棋局,那局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吾看其本性,若苦思冥想不得破解之法,必暴怒,怒则伤神,神伤则气散,气散则必死。”
次日,小林雄二没有如约重返方家,却有一队鬼子兵持枪来抓方虚竹,只见方家大门紧锁,门上贴一条幅,字迹遒劲有力,上书:棋杀小林雄二。落款方虚竹。(选自《亦农小小说选集》)
小题1:请概括总结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开端:?②发展:
③高潮:?④结局: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方虚竹在大门上贴着落款的“棋杀小林雄二”条幅有什么用意?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方虚竹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小题: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但有的小说情节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这篇小小说即是如此,这也正是这道题设置的陷阱。第一段是序幕,交代背景,为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个性的展开提供艺术氛围。小林雄二闯入方家大院是整个故事的开端,由此拉开了一场表面波澜不惊,暗地剑拔弩张的斗争;方虚竹为小林雄二治病是发展,故事至此一起一落,读者的心也一张之后随之一弛;方虚竹巧设棋局是高潮,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这里,方虚竹会成功吗?小林雄二会不会识破棋局?小林雄二死后日本人会来报复吗?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小林雄二毙命是结局,故事至此告一段落。鬼子兵持枪抓人,方虚竹留下条幅成功脱逃属于尾声,对故事补充交待,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由于对小说常识把握不够,同学们极容易把序幕当作情节的开端,而把方虚竹脱逃当作结局,这是本题的难点。
参考答案:
①开端:小林雄二闯入方家大院。②发展:方虚竹为小林雄二治病。
③高潮:方虚竹巧设棋局。④结局:小林雄二毙命。
小题:①渲染。通过对方虚竹十岁坐堂及十一岁帮父解困棋局的描写,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②铺垫。极尽描写方虚竹的医术和棋艺,为下文给小林雄二治病和棋杀小林雄二作铺垫。
小题:①强调小林雄二之死是棋杀,而非药杀,证明自己的医德高尚。②宣告自己一人做事一人当,襟怀坦荡。
小题:方虚竹是一位艺高胆大、光明磊落的民间英雄形象。①他拥有中医奇技和围棋绝艺,闻名百里;②鬼子闯入,他坦然迎之;③巧设棋局,报国仇家恨;④自贴条幅,光明磊落。


本题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但有的小说情节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这篇小小说即是如此,这也正是这道题设置的陷阱。第一段是序幕,交代背景,为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个性的展开提供艺术氛围。小林雄二闯入方家大院是整个故事的开端,由此拉开了一场表面波澜不惊,暗地剑拔弩张的斗争;方虚竹为小林雄二治病是发展,故事至此一起一落,读者的心也一张之后随之一弛;方虚竹巧设棋局是高潮,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这里,方虚竹会成功吗?小林雄二会不会识破棋局?小林雄二死后日本人会来报复吗?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小林雄二毙命是结局,故事至此告一段落。鬼子兵持枪抓人,方虚竹留下条幅成功脱逃属于尾声,对故事补充交待,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由于对小说常识把握不够,同学们极容易把序幕当作情节的开端,而把方虚竹脱逃当作结局,这是本题的难点。
小题: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文章的开头无非是要在思想感情、篇章结构、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待它的表达作用:思想感情方面,往往要达到“奠定情感基调”“强调文章主旨”的效果;篇章结构方面,往往要达到“提纲挈领”“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制造悬念”等效果;语言表达方面,常常要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思考”“促人联想”“激发兴趣”等。只要掌握了这些角度,我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就可以循路识真,找到合理的答案。
第1段是小说的序幕,作者极尽笔墨,描绘方虚竹的两绝——中医奇技和围棋绝艺。“方虚竹十岁坐堂,望、闻、问、切,俨然大家气度,‘中医神童’的美誉就此传开”,可见方虚竹医术了得;“十一岁那年,其父与一位棋界高手弈战,陷入危境,方虚竹在旁按捺不住,抬手应招,黑白势转,刹那间胜负易主。棋界高手连连称方虚竹为棋界奇才,将来必有大作为”,可见棋术了得。一个小小孩童,棋艺与医术如此神奇,给小说蒙上一层传奇色彩,极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方虚竹的这两门绝艺又为后文方虚竹棋杀小林雄二埋下伏笔。因为方虚竹医术超群,小林雄二才上门求医;因为方虚竹棋艺高超,小林雄二才索要棋谱;因为方虚竹棋艺高妙,才巧设棋局,棋杀小林雄二,为华夏儿女报仇。后面的情节发展如行云流水,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都是因为第1段作出的巧妙铺垫。
小题: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方虚竹留下的条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条幅的内容“棋杀小林雄二”,二是落款“方虚竹”。条幅内容的作用是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医德,因为小林雄二怀疑方虚竹借机毒杀时,“方虚竹凛然道:‘在方某眼中,此刻你只是一位病人,岂有医生害病人之理?’”这张条幅其实就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其言下之意是:作为医生,我方虚竹是合乎医德规范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治病,没有毒杀他;小林雄二的死完全是我用棋杀死的。落款的作用是向鬼子兵宣告一人做事一人当,杀小林雄二的是我方虚竹,不是别人。
小题: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概括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篇小小说作者没有对主人公进行评价,因此只有从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序幕中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渲染他的两绝,为他蒙上民间英雄的传奇色彩。鬼子闯入方家,他坦然迎接,不慌不忙,一副泰然处之的风范,可见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小林雄二是个双重人物,首先他是个病人,此时方虚竹尽心治疗,证明方虚竹是个合格的称职的医生;但小林雄二又是个杀人魔头,方虚竹巧设棋局,报了国仇家恨,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民族气节。当完成报仇壮举后,方虚竹自贴条幅,承担责任,胸襟坦荡,光明磊落。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要注意格式,即先摆明观点,然后寻找例子证明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10年,9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245幅漫画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1930年,华君武在浙江省立一中上学,他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校刊上发表,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块大洋的稿酬。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鼓励,从此,他锲而不舍地创作漫画和投稿。1931年,16岁的华君武来到大上海在一家银行作小职员,用业余时间画漫画。当时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前辈齐聚上海办杂志。华君武自知资历太浅,就想了一个办法:画当时没人画的人物众多的漫画——大画。这方法使他一举有名,后来上海漫画界都知道,有一个“画大场面的华君武”。这个时期的华君武主要画市井俗态,叶浅予看到报纸上一幅华君武讽刺黄包车夫的漫画,就主动找到他说,你以后不要画这样的画了。华君武很快明白,身处随处是丑恶与欺压的上海,自己不该对普通劳动者如此不宽容。
1936年,华君武读了《西行漫记》,他非常向往书中的那个世界。两年后,他瞒着母亲,怀揣友人赞助的路费,只身艰难跋涉了三个月到达陕北。“那个时期大家都很年轻,有人吃不了那个苦就走了,但我一点都没有动摇过。我觉得延安虽然很艰苦,但很好,没有什么应酬,连名片都没有。”华君武说,“人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
延安的漫画家们办墙报做宣传工作,有年画、连环画、木刻、版画等等,可老百姓一看到华君武的画,掉头就走了。华君武受了些刺激,开始把笔触对准延安的人和事。1942年,华君武与另外两人一起举办了漫画展,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因为人多拥挤,把门都挤坏了。画展中最受关注的是60幅讽刺漫画,如《准时到会的人》中,一个抽着烟的干部蹲在广场上等候开会,周围只有乌鸦在觅食,漫画讽刺了开会的人经常迟到。抗日宣传画是华君武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有批判意大利法西斯践踏他国领土的《一只魔怪的脚》、讽刺汪伪政权谄媚日寇的《肉骨头引狗》等。1947年华君武调任《东北日报》主编,他最著名的“蒋介石肖像”《磨好刀再杀》惹怒了国民党当局,他因此被哈尔滨国民党特务组织以“侮蔑领袖”的罪名列入暗杀名单。
1953年,华君武找到了今后创作的方向——内部讽刺画,并在《光明日报》开辟的社会生活漫画专栏里每周发表一幅讽刺漫画。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创作内部讽刺画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人说:“现在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你就不能画点歌颂的?”但华君武认为,歌颂漫画比讽刺漫画更难画,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歌颂称不上是真正的讴歌,“我没那个本事”,他只好暂停了漫画专栏的创作。没多久,《光明日报》社长穆欣找到他,希望他继续画。华君武说,你要敢登我就敢画;穆欣回道,你要敢画我就敢登。就这样,专栏没有停掉。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判杜甫的《兵车行》不分正义和非正义。华君武画了《杜甫检讨》,批评学术界不顾历史事实、上纲上线的现象。画中的杜甫愁眉苦脸写检讨,面前的纸上写着“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文革”开始后,华君武首当其冲成为批判对象,“文革”十年,他没创作一幅漫画。
上世纪九十年代,华君武开始在全国举办漫画展。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字样“大愚若智”的图章,还在每次画展的前言中都写:“在政治运动中,我也画了一些同志的漫画,在此我谨向他们致歉。”他晚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时有一张名片,名片居中是他手写竖排的“华君武”三个字,左下角是电话号码,无头衔,无装饰。
相关链接
① 漫画主要是批评的艺术,不懂就没有发言权。(《〈华君武漫画展〉前言》)
② 我都是针砭时弊的,我没有画那个休闲漫画,我不画。(华君武自传《漫画一生》)
③ 但凡他听见大到国际社会、小至街头巷尾发生什么事,他的讽刺漫画就会很快见诸报端,并且有着持久的生命力,70多年来一直如此;他从不“见异思迁”,也不怕自己挫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爱漫画,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
(《南方日报》2010年6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上中学时就凭借自己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得到了稿酬,这与他为漫画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B.上海时期的华君武曾用漫画讽刺黄包车夫,但叶浅予主动和严正的提醒,使他明白了只有懂得漫画批评的艺术才有发言权的道理。
C.《西行漫记》中描绘的延安生活,让年轻的华君武非常向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两年后投身于“那样的环境中”了。
D.当华君武把漫画创作的笔触对准了延安的人和事后,他在三人画展中的60幅讽刺漫画就成了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作品。

E. 《光明日报》社会生活漫画专栏得以延续,是华君武和穆欣合作的结果,表明当时的华君武并没有放弃针砭时弊的创作方向。
小题2:传记以华君武的遗愿开篇有何作用?( 6分)
小题3:作为漫画家,华君武在不同创作时期分别有着怎样的追求或收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为什么华君武的讽刺漫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E项3分, C项2分,A项1分
小题2:①表现出华君武对漫画事业的关心、热爱和无私奉献。②蕴含作者对华君武艺术成就以及崇高人格的敬佩与赞美。③以倒叙的方式引出下文对传主生平经历的追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上中学时,漫画发表并获得稿酬,这鼓励他不断创作和投稿;②在上海时,选择画“大画”并一举成名,懂得了要宽容对待普通劳动者的道理;③到延安后,发现了漫画要立足现实才能受欢迎的规律;④抗战时期,批判、讽刺法西斯和卖国贼;⑤解放战争时期,揭露和批判国民党(蒋介石)的险恶用心;⑥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用内部讽刺画针砭时弊。(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他的讽刺漫画力求紧扣时代脉搏,力求及时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②他的讽刺漫画所传达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和感动着人们;③他的讽刺漫画所表达出的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和思想内涵的追求,也使他的讽刺漫画有着“发言权”;④从根本上讲,他的讽刺漫画是他爱国和爱人民的高尚情怀的真实流露。(答案需结合材料,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准确的程度,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E符合原文意思,而且需要结合“相关链接”并对照原文后加以概括和总结,3分;C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第三自然段中,2分;A仅仅在第二自然段中,且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1分;B“使他明白了只有懂得漫画批评的艺术才有发言权的道理”无中生有;D“他在三人画展中的60幅讽刺漫画”于文无据,是“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而非“深受老百姓欢迎”。
小题2:这是一道语段作用的题目,语段是文章的开头,应该和文章的主旨相关,全文围绕一个人来写,应该突出这个人的某种性格特征,最后注意结构上的作用,倒叙,引起悬念。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的综合概括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华君武在不同创作时期分别有着怎样的追求或收获”,然后在全文找到依据,答题时要分条列述,重点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表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她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看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作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是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1.本文作者希望青年喜欢读诗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中“诗的特质”的内涵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所谓的“趣味”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喝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其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2.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或: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3.对于故事后面的情趣及表现它的艺术本领的了解和爱好。
4.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13分)
半张纸(节选)?[瑞典]斯特林堡
  他取下这半张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半张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又重新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儿也没有得到过。
小题1:小说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回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段,其中也暗含着“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请说出下列“记录”中“他”处在哪一生活阶段,有着怎样的内心情感。(6分)
①“艾丽丝”:生活阶段??;内心情感?
②“药房”:?生活阶段??;内心情感?
③“埋葬事”:生活阶段??;内心情感?
小题2:“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应怎样理解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与妻子结识,约会,恋爱;兴奋、喜悦。②妻子怀孕,身体有恙,生孩子(生产);惊喜,不安,烦恼。③妻子死了,孩子死了;悲痛(共6分。各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1:这个比喻句不但写出了主人公泪流满面、视线模糊的情状;更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悲痛得如同溺水要窒息般的感受。(3分,回答出后一点给2分)
小题1:主人公已拥有过人生中最宝贵的幸福,即使失去也还有些安慰,可是许多人连这一点都无法拥有,比主人公更为不幸。表现了主人公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3分,言之成理即可。若只是对原句的复述的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词类活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