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6:46:1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暮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涯,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未若柳絮因风起”?②。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也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地!(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景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词,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书?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1.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2.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你才可以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3.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意思对即可) 4.A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共20分,共4小题) 电?影 ⑴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⑵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⑶“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⑷“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⑸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⑹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⑺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⑻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⑼“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⑽“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⑾“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⑿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⒀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⒁“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⒂树上无声。 ⒃“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⒄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⒅“不下,爷就摇啦!” ⒆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⒇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D.“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 E.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小题2:阅读第⑺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根据文意,说说在何山老爹眼中,乡村缘何“失落”。(3分)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在改革的背景下,该村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表现。请分别概括村干部、何旺、村民的表现,并针对其中某一类人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要点一:乡村文化精神生活的匮乏。要点二:群聚观影记忆的飘散。要点三:搞市场经济,钱把乡情扯薄了。要点四:为了赚钱不怕遭人恨,以何旺为代表的新一代的变化令老人感到凄凉。[评分标准:本小题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补充说明眼下村民看不上电影的原因;开启下文,“望着”这一动作为下文写何山老爹“环视四周”发现人们埋伏观影进而“资助”孩子们引线。 小题1:要点:①面对村中父老,要面子;②看重乡情,胜于金钱;③尽力助人,维护着祖传的厚道;④疼爱孩子,慈祥善良;⑤关心村人文化生活,有悲悯之心 小题1:人物表现概括示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年轻人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辟山村文化市场。村民渴望看电影,却鄙薄何旺收费。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猴一般狡猾顽劣”定位不确,文中的村娃是何山老爹疼爱的对象而非作者讽刺、批评的对象;E项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村民抵触、不接受的不是电影,而是金钱把乡情扯薄了。 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本小题2分。“承上启下”1分,“上下”承启的内容, 各1分。 小题1:本题4分。“要面子”“重乡情”“为人厚道”“爱孩子”“有悲悯之心”5个要点,答出一点给2分(上述关键词1分,结合作品1分),答出任意3点,即给4分。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本题6分。文内3分,三个要点各1分;延伸,个人观点明确、分析充分2分;语言表达,1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浮生半日闲 琦?君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做“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的闲荡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全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干佛手,我玩厌了的地螺陀。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班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4分) 答:? 小题2: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5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漫无目的,一无挂碍,生活状态悠闲;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领略、感受)真挚的情感。[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八宝箱中的各种物件,能够勾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详尽地列举这些物件,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怀念,更细腻地展现真挚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5分。内容3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 ②“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够创造puttering的乐趣,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③“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让现代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回到生活本真。[一点3分。回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的答案,在文中没有明确要点,需要读者自己概括,全文只写了一种“闲荡”的生活状态和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享受。这些就应该是情趣的内容。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八宝箱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与上代人对下代人的爱心有关系,都维系这一段温馨的回忆。回答此题,需要联系主旨来谈。文章的主旨是倡导一种有情趣的悠闲的生活,这些物件其实就是这种生活的象征。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回答此题,要从原文中找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处。第二段作者讲的是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悠闲。第三段讲的是创造生活的情趣,感受亲情。其实二者的实质是回归生活的本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自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1981年4月26日清晨 1.在“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一句中,“生命的天边”指的是什么? 2“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谁会留恋,谁会惆怅? 3.《读者文摘》上“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让作者感触颇多,你如何理解生命中“云翳”和“美丽”的关系? 4.“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你赞成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5.结合全文的主旨.将“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一句的深刻含义写在下面。(限20字以内) 6.郁达夫先生说冰心的散文有“意在言外”的特点。请你将“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一句的“言外之意”写在下面。 (提示:①文末的省略号表示作者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 ②请注意文尾注明的写作时间;③冰心写本文时,已是81岁高龄,1923~1926年她曾赴美国学习英国文学,并写下了著名的《寄小读者》;④本题属于读者与作者感情交融,揣度性的题目,答案可以多样,但要符合文理文脉;⑤答案以20字左右为宜)
参考答案:1.晚年,垂暮之年 2.创造了美丽的“黄昏”的人,他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对落霞有感情,他会留恋;那些没有创造或创造出不够美丽的“黄昏”的人,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种枉走一遭的感觉。 3.美好的人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来的,它要经过足够多的磨难,经过一定的艰辛努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4.赞成,轻易得来的幸福,往往不能让人感到珍贵,感到快乐;只有经过艰辛的努力后才能得到幸福,才会让人觉得来之不易,会去珍惜它,才会感到快乐,付出的痛苦越多,对快乐的感受越深。或:不赞成,有些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或养尊处优,他们并没有受过什么痛苦,但生活很美满幸福;而有些人出生在贫苦的家庭,他们长年累月不停劳作,却不能摆脱贫穷、疾病的困扰,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5.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6.我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学习生活过的美国。(或:国家改革开放,中美建立了友好往来。)
本题解析:《霞》是冰心的晚年力作。全文四百余字,写得从容不迫,洒脱自如;表面看来,似乎全不费工夫。其实无一句、无一段不是落到实处;这一短文,实乃作者一生素养(包括思想和艺术)之自然独到的发挥。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于不知不觉之间带领我们进入一种美丽的艺术天地,享受到一种彻悟人生意蕴的快乐。文章含蓄、深刻而深沉,作者的沉痛和希冀、作者的洞察力、对生活的敏感,以及作家对于人生含义的感。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 这是以老年的深情写童年对早霞或晚霞的感觉。 “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这是作家积蓄数十年的感悟,到暮年升华为智慧的洞察,凝聚成充满诗情的警句。“云彩、是生命中的各种经历,唯有丰富的生命内容,才会有多彩的云霞,生命的霞光才越美丽。而经历了挫折、困难和艰辛的考验——云翳,仍然能让自己发出光彩的人生。正是有了这一重感悟,作家才会在接下来的段落里写道:“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 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历经风霜的作者在晚年的时候,面对日常见惯的云霞,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通达地面对生命的黄昏。这样一种浓厚、豁达大度的情怀,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其中显露的深邃的思想和坚实的艺术功力却不能不让人钦佩。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进圣母院时,以令人惊骇的口气喊道:“圣地”,是因为教堂是一个避难所,在圣母院的围墙内,犯人是不可侵犯的。 B.葛朗台的弟弟给葛朗台的诀别信中提到自己欠下四百万巨债,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无家可归的儿子。这封信使葛朗台一夜没睡好,气恼不已。 C.拿侬长相难看,到处没人要她,二十二岁时,到索漠找活干。葛朗台发现她,给她吃穿,收留了她。虽然没有工钱,拿侬还是死心塌地伺候葛朗台一家。 D.聂赫柳朵夫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准备赶往彼得堡,在去之前他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处理,第一次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农民,第二次则干脆便宜卖给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