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诺奖的在意与不在意
诺贝尔奖各奖项名单的陆续公布,又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舆论乐此不疲的“诺奖情结”。看重诺奖的一方,头头是道地列举为什么我们出不了诺奖。不屑诺奖的一方,则条分缕析地劝慰诺奖不代表什么,只是组委会一家之言。
其实,只要沉下心来,去感受那一个个发现,是在怎样艰难的研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错过那么多的偶然和必然,才终于脱颖而出。那么,该以什么心态看待诺奖,不言自明。
1965年,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做实验时,受到一种噪声影响,他们用胶布盖住每一条接缝和铆钉,仍无济于事。而就在50公里外,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正在寻找的,就是这两人想努力除去的东西——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幸而,他俩恰巧把电话打给了迪克寻求帮助,迪克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解释了它的性质。但是,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却是这两位误打误撞的天文学家。
两位年轻人当时没有拿奖的雄心壮志,只是在做一个普通实验而已,出于严谨的态度,对细小的噪声困扰没有忽略,又碰巧遇到吐露实情的同行而不是藏私小人。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
20世纪中叶,穆利斯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奠定了遗传科学的基础,他因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穆利斯的发现,是基于一件实验室的微生物珍品。由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从池边舀起黄色的浮渣,带回去研究了一辈子,才发现了这世界上第一批极端微生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对夫妻如此不可思议的钻研行为,诺贝尔奖不会落到穆利斯头上,基因遗传学也许至今还未面世。因为千万默默无名的前辈科学家毕生的研究,才铺好了一切基础,让后人终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碰撞出惊世发明。
只要你愿意细读科学背后的资料,是交织着何等复杂的运气、积累了多少人的心血,那么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在这沉甸甸的、血泪交织的深厚历史面前,仅以诺奖来评判,是多么浅薄的心态。
但诺奖无疑是一种肯定,任何来自学界同行的认同,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欣喜。所以,到了全球化的21世纪,还急着和诺奖划清界限的故作清高,同样也是别扭、不可理喻的。那只能说明对研究的热诚和在意并不够,或者酸葡萄心理太严重。
整个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可以让你充分感受到前人是如何为研究如痴如狂的:家境富裕的卡文迪时常有惊人发现,却从不乐意公开;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野外地质学曾经吸引了整个上流精英,甚至还有一位研究头骨的学者,遗嘱是希望自己的骨头能够成为人类头骨标本……
不难想象,在这样对科学你追我赶的真正兴趣面前,中途得个奖,他们或许会抬头一笑,随后再皓首穷经于手中的研究。当全社会的氛围都聚焦于科学本身,被这些发现牵动得或喜或悲时,诺奖的意义自然是这样:它是锦上添花,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从来不是重要到可以评判功过的利器,但也从来不是轻视到被弃如弊履的鸡肋。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天文学家成功的“误打误撞”说明,科学发现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当中有其必然。
B.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借助以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早就发现的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穆利斯借助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发现的极端微生物,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他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D.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可见,当时英国的上流精英们对地质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题2:“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这句中的“学术操守”指的是什么?(6分)
小题3:作者认为诺奖既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也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下面的小题。
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目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散失。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作者说汉乐府的“郊庙歌辞”犹如《诗经》的“颂”。对这样类比的用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庙堂文学。
B.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和神灵的功德。
C.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人创作。
D.说明汉乐府的“郊庙歌辞”不能代表乐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
2.对“歌诗”和“声曲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当时流行的乐府音乐。
B.“歌诗”指乐府民歌,“声曲折”指为乐府民歌写的歌词。
C.“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歌词,“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曲谱。
D.“歌诗”指乐府民歌的曲谱,“声曲折”指乐府民歌的歌词。
3.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两汉有代表性的乐府诗产生的时间。“杂曲歌辞中所录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由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乐府民歌作者由民间诗人为主逐渐发展为专业诗人为主。
B.汉乐府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
C.汉乐府民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汉乐府民歌创作纵贯两汉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4.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乐府民间歌辞的内容,《汉书·艺文志》作了收采,两汉其他文献中没有记载。
B.就诗与音乐的关系、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汉“乐府”相当于周代的《诗经》。?
C.汉“乐府”《国风》有138首诗,这个数目与《诗经》中《国风》的数目接近。
D.汉乐府民歌以杂言诗居多,这种杂言诗不讲章法,句式自由随意,气势起伏跌宕。
5、阅读题 林徽因的情事
? 未能免俗,也来说一说的情事。
? 在她的文章中,从未有过一段关于自己爱情的论述。对于自己的爱情观,她一直保持着高傲的沉默。她和思成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伴侣,和志摩是志趣契合的性情诗人,和金岳霖是精神对话的知己。思成总是谦逊地说:“徽因是我的修辞学老师。”而1936年11月9日,志摩搭乘生死航班要去参加的,正是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徽因去世多年后,老金有一次请老友相聚,他只说了一句:“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举座唏嘘不已。
? 有人说,徵因是一个理性和智慧的人,所以她选择了梁思成。用当下一句很时尚的话来说:“徽因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爱的。”我以为,这句话不仅对思成不公平,对徽因也如此。深受古典诗书浸润又游学英伦的徽因,一生服从的是内心真实的声音,世故于她,不过是道德的面具,她不屑于戴。只有经过了婚姻船颠簸得找不着北的人才会以曾经沧海的语气说:“你要选择一个适合?你的人,而不是你爱的人。”
? 1920年,当16岁的徽因还在伦敦求学时,面对天才诗人如海水火焰般炽热的追求,徽因当然有感动,有迷惑,有痴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位少女不怀春?然而她的出身,她的教养都不允许。态度是慌乱,而并不明朗,更遭到了林母和几位姑母的反对,徽因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有过权衡,她意识到了这份爱情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会牵动两个家族的神经,会让许多可亲的人受到伤害,如果,爱情要以伤害更多?的人为代价,那到手的幸福也会打折。
? 对于“和梁思成的结合使中国多了一位建筑学家,少了一位诗人之说”也让人不敢苟同,无法想象,善良的徽因如果和天才诗人结合后,如何面对幽怨的幼仪,又如何能让她的诗歌始终跳跃着轻倩和曼妙。而事实证明,中国没有少一位诗人,在她留下的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可谓字字珠玑。一旦决定了,徽因便不会为情所困,连1924年东方诗哲泰戈尔老人来华访问时,徽因和志摩陪伴不离左右,媒体?评价“林小姐貌美如花,和老诗人挟臂前行,徐志摩长袍白面,郊寒岛瘦,似一幅苍松竹梅岁寒三友图”,一时京城洛阳纸贵。老诗人也替志摩求过情,可徽因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思成一道去了美国攻读学业,中国由此多了一位建筑学家。
? 徽因爱思成,当然也爱志摩,爱老金。她从不?矫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回音。难以置信,?一个受过西方文化洗礼、个性解放的具有文艺复兴色彩的女性会对一切真诚保持假道学的正经,有着超凡心灵理解力的她用特有的方式共鸣于最美丽的情感。她写的《仍然》“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芒,你仍要保留那真……你要相信,山谷中仍有那回音”,是含蓄的表白,更是率真的流露。志摩失事后,思成陪她一起捡回飞机残骸,徽因一直将她挂在起居室里直至离世。从事德国古典逻辑学研究的老金是“太太的客厅”的常客,徽因理性与感性兼俱的特质曾让他深深地迷恋,当徽因坦诚“爱上老金”时,他们三人都保持了一份尊重、冷静的态度,尊重内心性情的源发,却?不让情感恣意泛滥。徽因最终选择的是发乎情,止乎礼,只要真诚不渝,心灵的芬芳终会超越世俗的占有。
? 一份超越了欲念的爱,已化做了凤凰台上的箫声,每当月满西楼时,便在性灵的深处回响,追逐月华流照众生,洗尽铅华更见真醇。看多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爱情,觉得那样的爱情让人疲惫,让人透支,那时,当斗争结束了,我们已没有了体能,而后是漫漫的平淡,无味,谢幕。
? 有一种情,不很烫,但很熨贴。天长地久,静水流深。
1.文章中“某些人”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由几种错误的观点,请列出2种,并分别写出作者反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林徽因“爱思成,当然也爱志摩,爱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章中划线段落的语句,你能想起我们曾经读过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林徽因的爱情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词类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