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6:47:39 【

1、阅读题  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题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3分)
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小题2: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4分)
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阙都是?,下阙都是?,重在?
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每空1分)
小题3: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2分)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
【乙】词的警策之语是?。(每空1分)
小题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甲词的主题蕴涵。(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写景?评古论今?论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小题3: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题4:《浪》词通过表现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要明白诗歌中的景物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而成,所以要想搞清景物特点,就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一些修饰意象的关键词。甲诗中要抓住“浪”“滔天”“汪洋”,乙诗中要抓住“冰”“雪”“失滔滔”“银蛇”“蜡象”,综合分析,不难发现甲词写的是海景,乙词写的是雪景,而且都是气势磅礴的壮丽之景。
小题2:两词上阙都是写景,很容易看出来。甲词下阙提到“魏武”“东临碣石”,这是在评论曹操,后面又提到“今又是”“换了人间”,说明是由评论曹操到写现在;乙词下阙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后面又提到“还看今朝”,说明也是由评论古代帝王到写现在。因此两词下阙都是“评古论今”。另外诗词中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是诗歌常用手法,写景一般都是为了抒情,谈古一般都是为了论今,所以两词下阙“评古”是铺垫,“论今”才是重点。
小题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警策之语”,即语简言奇、含意深长而警策动人的语句”;二是“题外之远致”,即文章之外的高远的情致;所以此题的要求就是找出两词中意味深长、能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由此不难找出答案。
小题4:根据小题1:提示,甲词描绘的是壮阔的海景,要特别注意“壮阔”一词,壮阔之景表现的自然是雄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再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不难推断此词抒发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陵使至汝州①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颖川很近。 ②寒食,即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小题1: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3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1分)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1分)3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小题1:作者出使江陵返回故乡,临近汝州时,看到金黄的麦浪,听到随行的商人说远处的青峰便是汝州的山峦,心中涌起了一种激动的喜悦之情。(或:兴奋的情绪、亲切的感情)4分。结合全诗分析,2分,点出思想感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弄清楚答题的范围,是诗歌的第二三句,再从答题范围内选取有用的信息,题目问的是画面,那么有用的信息应该是物象。所以,应该选出“麦熟”“日暮”“数峰青”,按照时令、时刻、地点、物象的排列顺序,我们整合一下:一个初夏的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山峰青翠,麦子金黄,一切都给人一种清新和恬美的感觉。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题目,只要求学生整合出画面就行,且设题范围较为明显,所以难度不大。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和背景的介绍,我们知道是个中提到的汝州跟作者家乡很近,而作者又是出使经过,心中的喜悦之情自不待言。而更加令作者感到愉悦的是他满眼的美景——青山绿水,更有金色的麦子。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指向十分清楚,诗歌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内容比较单一,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赏析】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汝州市)时写的。
第一句是回望来路。巴路,指的是通向江陵、巴东一带的道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但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蜓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主要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
“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仿佛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而此行往返程途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言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色。“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神。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能给人以美感和新鲜感。人们甚至还可以从“数峰青似染”想象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好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
[宋]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②,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③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②青草:湖
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③君山:山名,位于洞庭湖中。
(1)词的上片中作者产生“快”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词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胙者袖剑豪游,登楼壮观天地,不仅有清风助兴,更由于碧深秋水、万顷波光和壮阔景象的感染。(4分)
(2)对比(或象征等)手法。(1分)?“变”与“不变”对比。或君山是诗人的象征。(1分)远眺君山,渺小一点,但如中流砥柱,历经沧桑,永远挺立。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坚定志向、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7)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8)?,?。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1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参考答案:
(7)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8)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10)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1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小题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小题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小题1: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本题解析:小题1:先表明观点,再阐述理由。不矛盾。这首诗是抒发征人思念亲人之情的。抓住“边愁”“别情”就能体会到征人的思乡之情。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总是关山旧别情”构成对照。“新声”无法排遣战士的“旧别情”。而“旧别情”就是“边愁”。我们已经知道“旧别情”就是“边愁”,“新声”无法排遣边愁别情,两相对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小题2: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