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06-26 16:50: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部分:指挥,分派
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了:完结,停当
C.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田:田地,农田
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阿:偏袒,庇护
2

3

(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
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
(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
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
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诋毁唐邕,被皇帝处死
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
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隋朝初年
5.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1.C(田:通“畋”,打猎)
2.A(焉:兼词,于此。B、为:前者动词,做,担任;后者介词,被。C、前者代词,代他;后者助词,用在时间词后,无实义。D、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被动。)
3.B(应译为:(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人可以抵得上一千人。”)
4.B(应为:皇帝多次赏赐唐邕)
5、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①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②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③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④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⑤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⑥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罗浮:山名,在广东博罗县境内东江之滨。
1、解释下列加粗字。
(1)而游者皆日中_______________
(2)可箕踞,可偃仰_______________
(3)不观瀑之娱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从容观(本文)——夫夷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B、当时建此亭者,仙乎!(本文)——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师说》)
C、公爱,何不记之(本文)——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鸿门宴》)
D、一以僧(本文)——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六国论》)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1)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②段作者写“天台”“雁宕”“匡庐”“罗浮”“青田之石门”等瀑布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概述飞泉亭的与众不同之处。(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同“曝”,曝晒 (2)安闲舒畅地躺卧(安居)(3)想到,料想
2、B
3、(1)不一会儿,又有拄着拐杖的声音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僧怀远,抱着一尺左右的诗集,来求我作序。
  (2)寺庙怎么能飞呢?只有哪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
4、说明这些瀑布未尝不奇,因为无亭而无法从容地观览,衬托出下文飞泉亭的惬意。(意对即可)
5、亭有奇树遮阳;厅内开窗可以观览瀑布的奇妙,关窗可以听瀑布的声音,在几席上赏玩瀑布;亭内可以自由休憩,水声、鸟声、棋声、松声齐奏,妙不可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三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寿年六十四。
[注] 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负。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住宅
D.贫甚,女婢于人质:人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百姓对“仁厚”的一组是

?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其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晋吏有过失的,他不答;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戚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质”,抵押。解释为“人质”错误。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A项前句表现查道孝顺;后句侧面表现其清廉。B项前句表现查道孝义;后句表现其仁厚,符合要求。C项前后两句都表现查道仁厚。D项表现查道族人的仁厚;后句表现查道有操守。
小题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不对,原文是说受到别人的侵犯也不计较,宽恕别人。
【参考译文】
查道字湛秋,歙州休宁人。查道在幼年时就沉静聪慧,不合群,寡言笑,喜欢写字作文。还没有成人,就以词业著称。伺候母亲渡江,奉养母亲以孝顺闻名。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查道在河边哭泣祈祷,凿开冰层从水中获取,得到尺许长一尾鳜鱼来进献给母亲,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了进士。寇准举荐他为人才,授予作佐郎。淳化中期,蜀寇反叛,皇上命令查道为遂州通判。(后来)有出使两川的使者,了解到查道在任所公正清廉的情况,上奏皇上,查道得到了褒美嘉奖的诏书。后来生前担任秘书丞,很快又做了果州的知州。当时寇党余孽尚有伏藏在岩谷,依仗地势险峻安营扎寨的,他们的首领何彦忠纠集了二百多人^造**,停留在西充的大木槽,张开弓,露出刀刃。皇上下诏书招安他们,没有结果,都请求发兵剿灭他们。查道说:“他们都是些愚蠢的人,因为畏惧罪过,只不过想多活一会罢了。这些党徒内难道没有受连累的?”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一开始贼寇全都很惊奇畏惧,拉开弓,拿起刀相向而对。查道神色自若,蹲坐在胡床上,传达皇上的旨意。有认识查道的人说:“你不是郡守吗,曾经听说你比较仁慈,怎么会是害我们的人呢?”随即一起投降归顺,围绕在查道周围下拜,高呼请求治罪,查道全部发给契约放他们回去务农。
天禧元年,任虢州的知州。到了秋天,蝗灾使农民歉收,查道没有等候报批,变打开官仓发放米粮赈灾,又架设粥篷来救济饥饿的人,又给州麦的老百姓四千斛粮食作为种子,老百姓依赖这得到救济,使一万多人活了下来。天禧二年五月,查道去世了,仆闻到了京城,真宗十分悲痛惋惜。下诏命令查道的孩子奉礼郎循之承驿站的车马前往治丧事。
查道性格淳厚,受到别人的侵犯也不计较,所到之处务求宽恕,属下的胥吏有了过错,从来没有受过鞭笞的惩罚,民间争讼有拖欠税赋的,查道有时拿出自己的钱财偿还他们所拖欠的,因为这也不再追究。曾经外出巡查部属,路边一册有一棵很好的枣树,随从摘下来献给查道,擦立即计算价钱把钱挂在树上,然后离开了。小时候曾经嬉戏划地为大的住宅,说:“这些应当分给帮助那些孤儿、被遗弃的人。”等到在京城居住,家中十分贫穷,却聚集很多亲族中孤单无依靠的人,俸禄赏赐所得,全部散发施舍给别人,一点也不在意。育人交往,十分重情分,言辞恳切,对待那些废弃孤露的人,更加优厚,多多的周济他们。
当初,上京赶考,因为贫穷不能上路,亲族凑了三万钱赠送给他。查道离开滑台,到父亲的朋友吕翁家拜访。吕翁去世了,家里贫穷无力安葬,他的母兄将要卖儿女来助办丧事。查道倾其所有给他们,并且为吕翁的女儿选择夫婿,另外又给资金让他们离开。又有老朋友有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将女婢抵押给他人。查道替他赎了回来,并且让她嫁给了名门望族。做官的人都佩服查道的操守和品行。查道好学,喜欢下棋。平时多吃蔬菜,有时一天吃一顿饭,整天默默地坐着,衣服器具极其简陋。死时六十四岁。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虚词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天地之间
  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其子趋而往视之,苗槁矣
  人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
D.一怒诸侯惧
  以为无益舍之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一项是(3分)
A.刑部、大理罪人
B.因权势以请。
C.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
D.皆自谓可见肺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3分)
A.权势以请。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出财偿所亡。几巡徼所陵迫死。
C.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东、西川节度使资政殿学士行。
D.得去,莫不流涕臣得有以报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身份,未经科举进入仕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实现了皇上的意图。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算得上封建社会的一个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分)
(1)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4分)
译文:??
(2)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用兵,使用武力。A项“罪人”,古,给……定罪;今,有罪的人。B项“权势”,古,有权有势的人;今,权柄和势力。D项“肺肝”,古,内心;今,肺和肝,表“内心”则用“肺腑”
小题1:介词,替、给;介词,被。A项两个“因”,介词,通过,经由;C项两个“以”,介词,用(凭)……身份;D项两个“乃”,副词,才
小题1:有两处错,一是“执法如山”,二是“畏敌不前”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清简、居、名、语意各一分。(2)是、方、全、语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学问广博,记忆力强。少年时跟随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能领悟其义。后来客居荆、郢之间,开始担任学庐讲授。以未士的士人身份举用,进任詹事府司直。部中官员因盗窃金宝下狱,袁滋为他伸冤。(被)上表举荐为侍御史。刑部、大理寺审理犯人,失去公道,畏惧袁滋守法,通过有权有势者请托,袁滋最终没能签署批准。韦皋最初招抚西南方向的少数民族,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升任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赏赐金银和紫衣,持节前去。过了一年回来,出使符合皇帝心意,进升谏议大夫。又升任尚书右丞,主持吏部选举。后请求外任,为华州刺史。政绩清廉俭约,凡有流民来到他所管辖的州中,他都供给土地让他们住下来,人们称他所在的里巷为义合。但他一味以慈惠为本,从不设立纲纪,百姓敬爱归心。有犯法的,时常在法外宽免。抓住盗贼,有时又怜悯他贫穷,拿出钱财为他偿还给丢失东西的人家。召入朝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任命杨于陵接替他。袁滋离任时,老人挡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政治。”人们都围住他跪拜,然后才离去,没有不流泪的。
宪宗监国,进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造**,下诏命袁滋任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走到半路,又改任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此时,贼势正强,又因袁滋的哥哥袁峰在蜀被叛贼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很长时间不进兵。贬为吉州刺史。不久,改任义成节度使。渭州,是用兵之地,东有淄青,北连魏博,袁滋严密戒备又广施诚信,一意怀柔。李师道、田季安畏服他。居镇七年,百姓为他立祠堂祭祀。袁滋患病以后,写下遗命安排后事,前后三年,都有安排。性格宽厚平易,与他交往的人,都自称可见其肝胆,以至家里人都不能察见他的喜怒。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