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时以兵事急,令兼试射,煌言三发皆中。慷慨好论兵事。顺治二年,师①定江宁,煌言与里人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等合谋奉鲁王以海。煌言迎于天台,授行人。至绍兴,称“监国”,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诰,出领军旅。
三年,师溃。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四年,集义旅屯上虞平冈。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毋扰民。八年,闻父讣,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俄,师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号,事鲁王但月上豚、米。煌言尝谓成功曰:“招讨②始终为唐,真纯臣也!”成功亦曰:“侍郎③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书招煌言,煌言以书报,略曰:“仆于将略原非所长,祗以读书知大义。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来书温慎,故报数行。若斩使焚书,适足见吾意之不广,亦所不为也。”煌言所过,秋毫无犯,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④,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浙江总督赵廷臣复招煌言,煌言书谢之。煌言孤军势日促,或议入。康熙二年,鲁王殂,煌言恸曰:“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军,居悬澳。廷臣与提督张杰谋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为僧普陀,伺煌言,知踪迹,夜半,引兵攀岭入,执之。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赋绝命词,坐而受刃。谥忠烈。(节选自《清史稿·张煌言传》)
【注】①师,指清军。②招讨,指郑成功。③侍郎,指张煌言。④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的正殿,是读书、讲学、研究之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次:驻扎 ?
B、入典制诰,出领军旅。?典:主管,制定? ?
C、事鲁王但月上豚、米。?上:提供
D、赋绝命词,坐而受刃。?坐:因犯……罪或错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张煌言“忠烈”的一组是(?)?
①慷慨好论兵事?
②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 ?
③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
④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 ?
⑤煌言所过,秋毫无犯?
⑥赋绝命词,坐而受刃 ?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煌言志向远大,好谈兵。顺治二年,清军平定了江宁,张煌言与同乡钱肃乐等人一块谋划尊奉鲁王监国,并亲自到天台迎接鲁王,被授予“行人”的职务。 ?
B、顺治四年,张煌言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拒守。当时,有许多驻军出去抢劫掠夺,只有他和王翊到田地里鼓励百姓交纳赋税,安抚部下不要侵扰百姓。
C、顺治八年,清军浙江提督田雄写信让张煌言投降,张煌言打退了他。顺治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又写信招降张煌言,被他回信拒绝了。
D、由于鲁王逝世,张煌言是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一年之后,他就解散了义军人马。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张煌言对鲁王非常效忠,他抗清事业的很大一部分动力也是来自于鲁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
4、(1)因此,虽然和郑成功所尊奉的主人不同,但他们交情可以牢固深厚,鲁王也依赖这在金门安稳地住了下来。 ?
? (2)我孤单地奔劳在海上,和部下相互依靠不想离开,是因为我们的鲁王还在。现在还有什么希望呢?(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大水上封事
岑文本
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又安,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馀,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开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至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之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则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①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於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去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橐弓矢,而无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心,唯愿陛下思之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②比隆,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榖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摘自《全唐文》)
[注]①休:美善,福禄。②三、五:三皇五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教之风被矣/被:遍及
B、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根本:植物的根
C、良为此也/良:的确
D、察安危之机/机:机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功既难/吾其还也
B、而疮痍未复/倚柱而笑
C、是以古人譬之种树/臣以供养无主
D、凡此数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开创事业艰难,但守住已经成就的事业鞋袜更难,因而帝王都要居安思危,才能稳固基业。
B、作者认为,帝王只有实行仁政来包含养育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这样才能避免人民产生离叛之心。
C、作者引用了帝舜、孔安国、孔子的话来说明帝王与人民的关系,其目的是告诉帝王,人民是可怕的。
D、帝王如果把人民放在心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在遇到危机时能转危为安,国家也能长治久安。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过即政,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遣而系圣心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1)知道了白己的过失要立即改正,接受规劝要像水往下流一样自然而迅速。做好事不要犹豫,发布命令一定要讲求信用。
(2)况且雨水造成的灾害,是自然不变的规律,怎么能说是上天的谴责而牵动陛下忧心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未尝废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5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州缓其狱狱:案件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D.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克: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