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6 17:03:2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小题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写出1点即可,1分)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1分)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2分)
小题2:示例1: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1分)无论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的喜爱之情;(1分)颔联 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2分)
示例2: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分)诗人被贬柳州,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1分)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意对即可)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回答问题。(8分)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小题1】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  (4分)
【小题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2分) “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1分), “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1分)。
【小题2】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1分),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1分)。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步,先通读全诗明确诗中运用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第二步,抓主要意象“风声”“松枝”;第三步,结合作者情感具体点明其效果。第四步,整合答案,注意答案表述的简明、连贯。
本题的回答,主要从表达技巧角度去考虑。这两首诗重在景物的象征意义。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体。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松柏”“ 风”“冰霜”等,再由从象征的角度,以及诗人的情感角度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关键是抓意象。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1、首联中“池月渐东上”的“上”字,有人改为“院”,并且说,这样下文“开轩”才有机趣。可不可以?为什么?(3分)
2、“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3分)
3、作者是怎样实现“怀辛大”这个题旨的?(3分)


参考答案:题答案要点:
(1、(不可以。“院”与上联“落”不对仗,且不押韵,没有写出好月初上的景致。得分点共三个。)3分。
(2、清幽(或清静)绝俗。3分。
(3、诗,是紧扣“怀辛大”这个内容的。作者先写夏夜水亭纳凉的快感,由清幽绝俗的良宵生出恬淡闲适的心情,才想到弹琴。(1分)由弹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作者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1 分)可人期不来,便生出“怀故人”的惆怅,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1分)。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