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A.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B.与人相接,无戏言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 C.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嘉其久而不倦也 D.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评分参考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给:丰足、充足)
小题2:(A.两个“于”都为介词,第一个“于”表示“在……地方”,第二个表示“从”。B.两个“与”都为介词,译为“同、跟、和”。C.两个“而”都为连词,第一个表因果,第二个表递进。D.第一个“其”为代词,他(张元素)的;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应该、大概。)
小题3:(B项“捐”解释为“花费、耗用”,“捐金帛诣之”理解为:李杲就带着黄金和丝绸去拜访他)
小题4:(D项“他亲自拜访罗谦父”错误。)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他的祖先世代居住在眞定,在金钱财货方面很富裕。李先生幼年的时候,和一般孩子不同;等到长大了,李先生更懂得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与人交往上非常慎重,和人相处,从来不说开玩笑的话。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场所,他都不曾去过。大概天性就是这样。他向王内翰从之学习《论语》《孟子》,向冯内翰叔献学习《春秋》。住处有空地,(李先生)建了一所书院,接待读书人。有的读书人生活不丰足,(李先生)就竭尽所能来救济他们。泰和年间,连年饥荒,老百姓大多逃亡流落在外,李先生极力赈济救助,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母亲王氏卧病在床,他让乡里的几名医生救治母亲。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医生们的说法不同;很多药都试了,但竟然没有人知道她患了什么病症就去世了。李先生对自己由于不了解医术而失去了母亲十分悲伤,他发誓说:“如果能遇到医术高明的医生,一定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李先生)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医术名闻天下,就带着黄金和丝绸去拜访他。学了几年,全部学到了张元素的医术。(后来),李先生交纳钱粮买取官爵,主管济源县的税收。那里的百姓感染了当时流行的瘟疫,习惯称呼为大头天行。医生把医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有(找到)和(疫厉)对症的方子,医生就拿出个人的见解,胡乱地用“下法”治疗这种病,不见效;还用“下法”治疗这种病,(病人)接连死去。医生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也)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不对的,只有李先生在内心悲伤,他废寝忘食(创制药方),他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察析病状寻求病根,创制了一个药方,给(病人)服下,马上就有效果。(李先生)特别(把)药方镌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印刷出来),张贴在在行人聚集的地方,用了这个方子的病人没有不见效的。
李先生当初不凭借医术出名,别人也不了解李先生精通医术。李先生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到汴梁,就凭借医术在高官中间交往。他治病上取得明显而又良好疗效的事迹,全都记载在别的书中。壬辰年北渡黄河,寄居(在)山东东平县;至甲辰年返还家乡。一日,他对友人周都运德父说:“吾老了,想(把)医术留传给后代,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怎么办?”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品行敦厚朴实,曾为作为事业的医学还不精通而感到遗憾,有志于继续学习。您想要传授医道,这个人应该是可以的。”过些天,(周德父和罗谦父)共同来拜见李先生。(李先生)一见(罗谦父)就问:“你是来学做赚钱的医生呢?还是为了做继承和发扬医学的医生呢?”罗谦甫说:“只是继承和发扬医学而已。”(罗谦父)于是跟着李先生学习,日常费用和饮食,都依靠李先生提供。(罗谦父)坚持学习了三年,(李先生)赞许罗谦父能长期坚持并且不知疲倦,就送给了罗谦父二十两银子,说:“我知道你生活很艰难,担心你思想、情感(因此而)引起波动,半途而废,可以拿这二十两银子供养妻子儿女。”罗谦父竭力推辞不接受。李先生曰:“吾连大的医道都舍得,怎么会吝啬钱财?你不要再推辞了。”李先生所希望的事情可以知道了。临终时,(李先生把)平日所著的书检查考定(完毕),(然后把)书籍按类相合并,摆在几案前,嘱咐罗谦父说:“这些书交给你,不是为了李明之、罗谦父,而是为了天下后世,千万不要埋没失传了,要推行并使它流传下去。”李先生去世年纪是七十二岁,去世的时间是辛亥年二月二十五日。
断句参考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们,用文采来润饰它们,使得体会它们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们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粉刷墙壁。 ②镘:粉刷墙壁的。
小题1: 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色若自得者 神色
B.稼而生者也 播种
C.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织布
D.取其直 通“值”,价值。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欲以客往赴秦军
B.若器皿焉 青麻头伏焉
C.食焉而怠其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皆养于我者也 得复见将军于此
小题3: 都能表现社会分工必要性的一项是( )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②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③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④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⑤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A.③④
B.①③
C.②⑤
D.④⑤
小题4: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名为人物传记,实际上与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不一样,它主要通过圬者之言来阐发和宣扬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
B.圬者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圬者经常到富贵人家干活,其目的是为了见证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借此揭露当时腐败的吏治。
D.本文言辞犀利,直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写人叙事,简明扼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5:翻译下面这段文字划线的句子。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③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D
小题:
(1)他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
(2)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3)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本题解析:
小题:C(养蚕织布)
小题: C却/却,转折连词(A用,介词/带领,动词;B句末助词/于之,兼词 ;D从,介词/在,介词)
小题:B。②句说的是圬者安心于做自己的事,④句说的是对那些勉强做自己所不能的人的怜悯,⑤句说的是既要“劳力”又要“劳心”的事,即使圣人也难以做到,此句可结合上句去理解。
小题:D(没有描写人物形象)
小题:(见译文
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然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馒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有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面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证实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他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
B.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
C.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
D.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A.①②⑤?
B.①③⑥ ?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 ?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参考答案:1.D
2.C
3.A
4.(1)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2)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