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九)
2019-06-26 17:11:28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徒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悖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悖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悖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悖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裨:副贰 B.卿欲慕耿纯邪——慕:效法 C.进、典、辽皆素不睦——素:平素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走:逃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 )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B.李典随夏侯悖阻击刘备时,夏侯悖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此则寡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以撞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御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御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御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垣老人李君,讳①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②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 (取材于元·砚坚《东垣老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讳:古代称死后的尊者时,在名前加“讳”字,表敬意。②志:记,这里是“弥补”的意思。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不给者,尽周之给:供给 B.复下之,比比至死比比:接连,连续 C.艰其人,奈何艰:为……感到困难 D.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慎:千万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B.与人相接,无戏言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 C.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嘉其久而不倦也 D.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
等到长大以后,李杲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结交朋友的事情上非常慎重
B.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
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医术高超,李杲就捐给他金银绸缎并前去拜访他
C.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
李杲特意把药方雕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刻印出来,张贴在人多的地方
D.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于是罗谦父就跟着李杲学习,罗谦父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仰仗李杲来提供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杲稳重自持。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游乐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B.李杲乐善好施。泰和年间,谷物歉收,他竭尽全力救济了很多流离困顿的百姓。
C.李杲富有孝心。他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母亲非常悲痛,决心学医来弥补过失。
D.李杲师德高尚。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并毫无保留地将医学大道传给这位继承人。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①。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取材于钟嵘《诗品》)
注①踬:zhì不顺利,不流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粉刷墙壁。 ②镘:粉刷墙壁的。
小题1: 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色若自得者 神色
B.稼而生者也 播种
C.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织布
D.取其直 通“值”,价值。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欲以客往赴秦军
B.若器皿焉 青麻头伏焉
C.食焉而怠其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皆养于我者也 得复见将军于此
小题3: 都能表现社会分工必要性的一项是( )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②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③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④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⑤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A.③④
B.①③
C.②⑤
D.④⑤
小题4: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名为人物传记,实际上与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不一样,它主要通过圬者之言来阐发和宣扬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
B.圬者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圬者经常到富贵人家干活,其目的是为了见证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借此揭露当时腐败的吏治。
D.本文言辞犀利,直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写人叙事,简明扼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5:翻译下面这段文字划线的句子。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③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5、阅读题 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他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
B.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
C.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
D.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A.①②⑤?
B.①③⑥ ?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 ?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