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问题。(11分)
[中吕]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①,思莼季鹰②,笑我飘零。
注:①子陵:即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于富春江。②季鹰:即张翰,西晋时人。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回家。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中诗人的形象。(6分)
小题2:请赏析末句中“笑”字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刻画了一个穷途落拓的失意者的形象。(2分)他一生忙忙碌碌,孜孜以求,“驿马”“书灯”写出他的四处奔波和潜心读书,可是直到“白发星星”也未取得功名。(2分)表达了诗人因人生失意而产生的无奈、苦闷之情。(2分)
小题2:“笑”在这里是“嘲笑”,(1分)这里化用典故,说像严子陵、张翰这样的隐士定会嘲笑我头发斑白仍羁旅飘零,(2分)抒写了自己倦于仕途、有意归隐的心声。(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目要求分析曲中诗人的形象,必须根据诗句内容。曲的上阕说,诗人由于命运的安排而不分昼夜的成天忙碌奔波,经受很多困难。下阕说诗人尽管为了功名二字而如此辛劳,却还是到了满头白发也未能获取功名,因此只能像严子陵一样的隐士那样以钓鱼解闷。这样理解之后,一个穷途落拓的失意者的形象便活现眼前。回答时应再加上具体诗句为例。
小题2:回答此题,要先分析“笑”的施动者、“笑”的类型、“笑”的原因及对象。从该句上文看,“笑”的施动者应是子陵和季鹰二人,“笑”的对象应是“我飘零”,那么这种“笑”自然应是“嘲笑”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殿前欢?夏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注]冰壶:指月亮。
(1)曲中作者为什么对西湖的夏日景象产生出了“有丹青画不如”的感受?(4分)
(2)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人藕花深处。争(通‘怎’)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与薛昂夫曲中“迷归路,又撑人荷深处”都有表现留连忘返,乐而迷路的相似之处,但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写法上有所不同。试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看到的是西湖夏日柳枝扶疏、碧水万顷、月影沉璧、流莺啼鸣、笙歌婉转、青年男女互唤嬉戏的景象,感到难以用笔画出;或: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实有虚的美丽动人景象,所以感到难以用笔画出。(西湖夏日柳、水、月、莺、歌、青年男女景象即可得满分4分。若答成动静、声色、虚实特点的动人景象亦可得满分4分。)
(2)李词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出的是担心和“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而薛曲则运用了拟人方法表现出对西湖喜爱的感情。(反复手法所表现的担心与惊喜2分,拟人手法所表现的喜爱2分,共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首联中的“润”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小题2:诗人的情感集中在“喜”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润”字既细致地描绘出霖雨已降给诗人带来的清凉和舒适之感,又形象地表达出了久旱逢甘霖后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2分)。
小题2:全诗采用情景相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既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又表现了诗人心系百姓的情怀。(1分)首联写骄阳转雨、天气变凉,表现个人喜悦之情。颔联写诗人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颈联写久逢甘霖,千里平畴、一片青绿,潇潇雨落梧桐之声就是最美妙的乐声,为可望的丰收而喜至极。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时可先明确“润”字的本义为不干枯,湿燥适中,再结合诗句理解是“霖”“润衣襟”,并联系颔联中的“喜溪流岸岸深”,即可得出一个“润”字描绘出霖雨降带给诗人的清凉和舒适之感及喜悦之情。
小题2:解答时具体答出诗人表现“喜”的手法和“喜”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⑴ 词中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2分)
?
⑵ 这是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
?
参考答案:
⑴上片写梅花的遭遇(艰难处境):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下片写梅花的品格(托梅言志):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2分,只要写到关键词即可。)
⑵ ①上片以“驿亭”“黄昏”时候的“风雨”的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梅花冷落凄凉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并非有意争春,“一任”“群芳”妒忌,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③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④诗人全词以物喻人(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但“虽九死犹未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媚俗的忠贞,自尊、自爱与自律。(以上四点任选两点即可,分别是手法、内容各1分;总结情感1分;若只写最后一点,得3分。)
本题解析: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词(之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面对秋天的景物,诗人产生怎样的感受?请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诗人将清寒的秋天与艳丽的春天相比较,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因为秋天的清寒能使人头脑警醒,而春天的艳丽往往使人心浮神乱。
本题解析:
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