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06-26 17:14:3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10分)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远。
【小题1】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试对此联进行赏析。
【小题2】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小题3】概括本诗的主题。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②诗人托物寄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小题2】尾联呼应起首两句,结构紧凑;以“城中十万户”和“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里非常闲适幽静。
【小题3】通过对草堂环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题解析:
【小题1】“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以“城中十万户”和“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里非常闲适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通过对草堂环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林生活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袁枚的《马嵬》诗,完成①一②题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①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①C②C


本题解析:
(“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
云闲晚溜①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②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③人物两相忘。
[注] ①溜:水流。 ②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③清商:
即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
小题1:这首小令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2分)
小题2:你认为诗中的人物应是怎样的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景手法答“绘声绘色”“反衬(以动衬静)”“比喻”“白描”其中之一皆可。(1分)意境特点答“清”、“清静”、“凄清”、“宁静”皆可。(1分)
小题1: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1分)理由至少有三:①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是隐逸者的典型生活环境; ②小序中提及交往的“故人陈公辅”“萧然有尘外趣”; ③写景中提及的松菊以及注释中提及的陶渊明也暗示了人物的追求和身份。(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反衬(以动衬静),“晚溜琅琅”和“一曲清商”反衬了环境的清静;意境特点:一个“清”字概括了这一境界的特点:泉水清澈,月光清凉,其清在色,在感。水流琅琅,琴质如玉,其清在声在乐。青松黄菊,炉香菊气无一不使人感到清新、淡雅,使人陶醉于纯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烦杂的世界。
小题2: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作者对退隐山林,种菊南山的陶渊明十分敬仰,字里行间透出到陶的倾佩;“斜川松菊”似与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同趣;
陶渊明的清旷高古的精神,与陶借松菊抒发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心境,无一不令作者折服,不自觉地便流露纸端,见于词上;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是隐逸者的典型生活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小题1: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2分)
小题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小题1: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1分)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