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6-26 17:14:3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6分)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2分)
?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
??


参考答案:
(1)用“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至少写出4个)(1分)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1分)解析:“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这些都富有季节特征的常见意象,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情。
(2)①“问归期”却以景作答,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1分)②借北雁飞翔于如醉的霜林和在长空地哀啼;诗人在黄花满地的疏篱边醉饮;秋雨打蕉叶惊醒思乡梦的形象画面,写出了作者因不能回乡,力求排解郁结心中的的思乡怀远之情而不得的苦闷。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________”和“_________”相呼应。该词借景抒情,借_______时节的景物来感伤_______之情。


参考答案:红藕香残;独上兰舟;?清秋; 夫妻相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①李弥逊: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第二问: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意对即可)
2.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中吕】阳春曲·春景
[元]胡祗遹
几枝红雪①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②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①红雪:形容初春盛开杏花的繁茂。②觉来:醒来。
小题1:第一首小令的第四句点明时令,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小题2:第二首小令写残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首小令第四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若隐若现的点点青山叠加,以渲染下句“宜醉
不宜醒”的感受。
小题1:第二首用“残花”作主景,用“细雨”作背景,用“窗外晓莺啼”作主调,作者以
小小的虫鸟活动唤起春天的生趣,以喜悦的心情写残花,不给人零落凄凉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两句描写春花,春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沉醉不愿醒。从内容上来看,第四句点明三春景,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并引起作者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有观点态度。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残花酿蜜,细雨和泥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让人感到的反而是暖暖的春意。结合诗句,具体写这些细节,概括作者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何种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歌炼字的角度,简析“笑”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比手法;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或答抒发了诗人寻人不遇的惆怅失落之情)?
(2)“笑”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在春风中绽放,宛如少女含笑一样,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感。桃花笑春风,更能表达物是人非的感叹。(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