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9分)
留别张西盘大参
边贡
满酌岂辞醉? 未行先忆君。
山城稀见菊,关树不开云。
地入河源渺,天连塞日曛。
那堪北来雁,偏向别时闻。
【小题1】古人送别常劝酒辞行,以表情意。本诗首联“满酌岂辞醉?未行先忆君”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名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借酒送别之外,古典诗歌中还借助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表示离别,请举一例: (2分)
【小题2】请简要赏析颔联“稀”、“不”二字之妙。(3分)
答:
【小题3】请简析: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题中“留别”之意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1)劝君更尽一杯酒(1分)如:杨柳,折杨柳,杨花,南浦,长亭,短亭,芳草,春草,笛声.古道,渡口,日暮,歧路(写对一个即可得1分)
【小题2】①“稀”为“稀少”,“不”即“没有”之意。②“山城见菊”、“关树开云”本为美好景色,却因用副词“稀”、“不”修饰,使得这些意象由明转暗,变得萧索。③渲染出诗人黯然的心境,含蓄表达离别的愁苦。(一点计1分)
【小题3】①视听结合:雁成行——象征兄弟相依,看到“雁来”,听到“雁声”,恰好是与友人分别时,更增诗人离别之痛。②衬托:以雁群飞鸣于诗人送友时,反衬诗人离别之愁。③以景结情:以作者不能忍受“大雁相依飞鸣”,表达不能忍受与友人分别之情。④直抒胸臆:“那堪”二字,即“哪能忍受”,也就是“不能忍受”送别听雁声之意;“偏向”又带责怪之意,表达出诗人不忍离别之情。(写出2点,分析正确即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第一问,只需结合平日的知识积累作一思考回答即可;第二问,则需根据平日的对古代诗词的鉴赏知识点的掌握,作一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要分析颔联“稀”、“不”二字运用之妙,则只需把握两字的表达效果即可,其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要分析尾联“那堪北来雁,偏向别时闻”一句,要注意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加以分析,要把握古代诗词常见的诸如“视听结合”、“衬托”、“以景结情”、“直抒胸臆”等方面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现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2分)
(2)“雁引愁心去”, 在不同的版本里又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6分)(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1分);情感是超脱愉悦,欢乐豁达的。(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1分)
(2)“雁引愁心去”更好(1分),一个“引”子写出了自己的愁绪仿佛被大雁牵引而去,是无形的愁绪显得有情。(1分)拟人手法(1分)的应用,使得整首诗语言形象生动,精炼传神(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小题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
小题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小题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把握能力。我们看诗人看到春天刚到一半,就落花飞尽,榕叶落的满院都是,更加上诗人仕途不顺,羁旅他乡,思念亲人。故有“春半如秋”的感觉。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类炼字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我们看“共”字后边添“凄凄”表明诗人心境的寥落凄苦,加“共”更显凄苦的沉重。“乱”字表面写莺啼,实际上是写诗人的心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禾 ?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③,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孔平仲: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
②窦:指水潭。③粗了:大致结束;耕耘债:指耕田犁地的农活。
小题1:诗人是如何表现题目中的“禾熟”的?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5分)
小题2:本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首句直接描写果实累累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浪翻涌,香气袭人的丰收景象;②次句通过流水落于溪潭上的清越声响来衬托打谷场上繁忙的劳作之声,表现出农人的丰收喜悦。(直接描写2分,声音衬托2分,丰收景象、丰收喜悦1分,总5分。其他合理表达,酌情给分)
小题2: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每点3分,总6分。能答出丰收的喜悦之情也给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小题2:“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的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参考答案:1.B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