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6-26 17:29:3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小题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
小题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小题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所以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白朴的《天净沙》,完成下面问题。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绿水青山,白草红叶黄花。
1.对这两支曲子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飞红”指飞花,与词人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中的“飞红”意思相同。
B.《春》曲中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具有动态美,和风、杨柳、帘栊、秋千能引起读者产生美妙丰富的联想。
C.《秋》曲完全突破传统诗词悲秋的格局,撷取最富北国秋野特征的景物,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色调。?
D.《秋曲》善于搭配色调,艳丽的色彩与清淡的色彩相互映衬,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日图景。
2.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象,而马致远之前的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就有类似意象了。说得更远一点,宋代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已有“斜阳下,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句子,这似乎已开此类意象之先河。
  请结合上面词曲,从意象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评析三者之高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意象:(1)马曲继承了白、秦二曲的意象,但又有创新,如”枯藤”与“老树昏鸦“并写,比白曲“轻烟”与“老树寒鸦”并写,意境更鲜明,氛围更凄凉。(2)马曲“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与“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成对比,更增添了旅人的思乡之情,而秦词“流水绕孤村”与白曲“孤村落日残霞”只写了“孤村”的凄凉。(3)马曲中“昏鸦”有巢可觅,“人家”有地可居,正反衬出“断肠人在天涯”,无家可归的凄凉,前后浑然一体,而白曲仅以“白草红叶黄花”作结,意境远不如马曲。
手法:(1)秦词是完整的句子,而白曲和马曲则用了意象组合的手法。(2)马曲前三句,每句三个并列词组中,前两个为后一个活动的背景、居住的环境、行动的场所,有主宾之分;而白曲前三句,每句三个并列词组的排列是不规则的。马曲把这种写法推向了极致。(此题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默写名句(6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1)?,(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4)?。(5)?,(6)?


参考答案:
(1)嘈嘈切切错杂弹(2)大珠小珠落玉盘。
(3)冰泉冷涩弦凝绝(4)凝绝不通声暂歇。
(5)别有幽愁暗恨生(6)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7分)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小题2: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风惊竹”三字,未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已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艺术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表达效果,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有误,王维在唐,袁安在汉,是借袁安说诗题中 “胡居士” 的特点,表达出对胡居士深切的关怀。这就应了诗题“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小题2:题干中沈德潜的话即是要证明的论点,而论据就是“隔牖风惊竹”这五个字。首先要分析这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为何意(这是侧面描写,以“风惊竹”写雪之大),然后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云居寺①高顶
王 褒②
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注] ①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②王褒(513—576):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
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
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

小题2: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时的云雾四合写到登上顶峰时的云开天晴,心情由塞到开。第二句“中峰云已合”说是攀登到半山腰,已是云雾弥漫,不辨东西,写出了山之高峻,也写出了攀登之艰难。但下一句“绝顶日犹晴”,写历尽艰难,登上山顶,竟是丽日悬天,晴空如洗,光华四布,此时心情也豁然开朗,艰辛的攀登后到达天地间的壮美之境,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愉感。
小题3: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登高楼后的感慨,饱含哲理:人要看得远,必要站得高。而且这个道理源于前两句的景,诗人是触景悟理,且直言其意。“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是登临绝顶后看到的美妙景象,也包含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意味:平时生活的那片天地原来就是如此,平日里飘在头顶的云烟就在眼前升起;登临山之顶,那是换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很容易感觉到自己往常蠢蠢然忙碌不停的那一片天地,竟是渺小得毫不足道,而广大无比的自然,又是如此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所以,这两句隐然有一种比较,有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感慨深蕴其中。这种隐然含情、寄情于景的写法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更为自然妥帖,含蓄蕴藉,实是多了一份沉淀,也多了一些韵味。(内容比较,5分;写法比较,3分;语言表达,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
小题2:读诗题“云居寺高顶”,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词就一个“高”字;读诗,云雾缭绕是高,可这只是中锋,“绝顶日犹晴”也是因为高,才知山顶与山腰气象迥然不同。“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心胸畅达,一路的艰辛化为登山后的喜悦,想一路白云相伴原是自己已登仙境,自是妙不可言。虽是要求解答前两句诗,但真要解透,不可忽视后两句,要整体把握,方可明白真意。
小题3:内容和写法的不同,那就要分别解读两者各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和情绪,并分析其写作上各有何特色。重点在解读本诗,因为这首诗比《登鹳雀楼》更为含蓄,需要细心品味,方可品出其中韵味。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