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7:56:46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光之子)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上第。
光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以韩绛荐,为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得遗恩,悉以与族人。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
  上疏言:“比年以来,旱为虐,民多艰食。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归于官。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惟于济民则不宜吝。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康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赐优告。疾且殆,犹具疏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使召医李积于兖。积老矣,乡民闻之,往告曰:“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矣。年四十一而卒。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诏赠右谏议大夫。
  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受。不听。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
  论曰: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康济美象贤,不幸短命而死,世尤惜之。然康不死,亦将不免于绍圣之祸矣。 
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是时,光退居于洛。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若将终身焉。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D.今其子病,愿速往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2:下列句中分编为四组,全都不能说明司马光“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的一组是(?)
①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②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③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④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
⑤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⑥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评价说,司马光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美德发扬光大,效法贤能之人,即使不早去世,在后来的绍圣之祸中也难于幸免。
B.司马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在洛阳居住的时候,一些求学的士人在和他交谈时,都会有一些收获。
C.司马康活了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在他重病期间,当地的老百姓听说他找医生治病,前往劝医生说:“我们受到过他父亲的大恩啊。”
D.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侍奉父母非常的孝,在他父亲去世后,连续三天没有吃下东西;一切丧事都按《礼经》家法办理。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
(2)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自古以来的圣贤明君,如果没有水灾、旱灾,就有对付(灾难)的办法,那么(灾难)的灾害就不是很大。(“非”“有以”“则”各1分,句义2分)
(2)熙宁年间实行的新法为害人老百姓,天下不太安定(社会秩序混乱),忠臣正直的言论被阻止压抑不能采用、实行。(“病”、“谠”、“沮抑”各1分,句义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孺子祠堂记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经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①,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②之意为记焉。
  【注】①中牢:祭拜时用的羊猪两种牲口。②出处:出仕和退隐。
1.下列对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多豪杰特起之士——特起:杰出的
②而织罗钩党之狱起——织罗:虚构
③而其行弥——励:振奋
④太尉黄琼皆不就——辟:征召
其节于乱世——抗:抵御,抵抗
⑥于孺子墓种松——隧:墓道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徐孺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处世哲学的一组是(? )
①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②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③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④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
⑤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是一位隐士。第1段交代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高度评价“正道直言”“趋死而不避”的党锢诸贤,并把“汉能以亡为存”的功劳归于他们,是为徐孺子作陪衬。
B.第2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落。作者简述了徐孺子的事迹,将他与党锢反复对比,虽然也肯定这两种人“志于仁一也”,但作者无疑更欣赏徐孺子能正确处理行藏进止的处世方法。
C.作者在第3段记述了立祠的地点、时间及经过。同时,也交代了立祠和作记的目的。文字繁简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水到渠成,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是作者纪念前贤的一篇力作。作者怀着“与古人同在”的思想感情来评价、赞颂徐孺子,同时,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宣扬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1)(一百余年间)掌握强大权力、存着非分企图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们都迟疑不决,不敢行动。
  (2)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埋没无闻的人不计其数。孺子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思念到今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B.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C.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六邑之民,保伍相比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之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禼论光怀怨望阴: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兴吾门乎择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及守城
C.统土豪始郊恩
D.朕退叹息至江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3分)?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3分)(2)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4分)(3)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而获罪,被定案。(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折,使受挫,指摘。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前句“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秦桧用“郑亿年”是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没有背人暗地操作,所以“告发”不和文意,应为指摘,揭短的意思。
小题2:D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①副词,推测语气,多与句尾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恐怕。②代词,其中的。B项,①代词,它。②助词,的。C项,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文言虚词注意区分用法和意义,平时注意积累,记忆重点典型例句。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根据选文第四段,李光是在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做资政殿学士后,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的,选项“辩论”的时间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要词语:(1)见遇——对待我,独——只有。(2)以——凭借,附——依附,罪堕——中,黠——狡猾,隳——毁掉。(3)仲子——次子,坐陆升之诬——因被陆升之诬告,狱成——被定案。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将要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极,后复客授江淮间。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摹弘。”帝曰:“命①,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么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
  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谓曰:“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后病愈,复入侍讲。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a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俠为太子太傅②,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亭,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为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 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注】①俞:叹词,表示允许。②太傅:与下文的“少傅”都是教授太子的官员。
1.对下列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从容问汤师为谁——本:原来的
B.每以礼让相——厌:满足
C.今博士不正朕——难:困难
D.今日所——蒙:得到的,受到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桓荣“为推崇古事而坚持讲诵或勉励后生”的一组是(? )
①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
②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
③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④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
⑤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缓,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⑥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令桓荣讲解《尚书》觉得他讲得好就授予j也议郎一职,赏赐十万钱,并让他教授太子,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适逢欧阳博士一职空缺,世宗想要任用桓荣,可是桓荣却谦虚地推荐了他的两位同门。
B.世宗到太学视察,看到桓荣与各位博士辩论时温文恭让,以理服人,就特别地加以赏赐。有一次,在朝中宴会时,诏赐群臣奇果,大家都接受并揣到怀里,只有桓荣依古礼举双手行叩拜礼后才接受。
C.博士张佚不妄揣圣意坚持为天下选材,得到世宗称赞,被封为太傅。桓荣也被封少傅,并被赐予车马。桓荣广聚门生,陈列车马、印绶来鼓喷他们学习古学。
D.早年时,桓荣虽然家境困厄可依然坚持讲诵学习古学。他的族人荣元卿嘲笑他生逢乱世学无所用,后来桓荣以学致官,他的族人桓元卿揶揄道:我是农家孩子,靠双手劳动,不像你,靠读书取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桓荣曾经卧病在床,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询问病情,还拿美味、帷、帐、奴婢来赏赐他。
  (2)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